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孟子认为,人生的追求有两种。“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王德峰教授评价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就。当代人的欲望太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运行的逻辑变为了资本。但货币不可能作为我们人生安心立命之本。从历史上,中国人就不靠宗教团结,靠的是哲学。宗教信仰不是指向人生幸福,指向的是灵魂的安顿。
人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生命的问题。现实中,生命到处都是麻烦。佛家称为尘世。尘就是烦恼,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人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而内部的麻烦,即心的安顿却难以对付。
讲王阳明心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人有心,动物有心吗?人如动物都有生命,都会得病,都有肉体的痛苦,表现为呼喊、哀鸣。在肉体痛苦之外,人还有会产生烦恼的心。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
约是穷困的意思。心中没有仁德的人,或说心中没有安顿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即左右不安。
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在安顿人自身的心。人的生命为什么有问题?因为人的心是无限的。人都在时间中存在,每个当下都是带着过去筹划未来。人活在当下的方式是筹划未来,而未来是还不存在的。这表现了心超越现实的无限性,人的烦恼和精彩都从这里产生。我们需要应对的就是这个无限性。
人所得到的财物、权力,最终都会失去,并不可能永久持有,即使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财物和权力都是有限的事物,而无限的心难以安顿在此之上。即无限的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安顿自己的心需要超越现实世界,即出世。心不安顿好,人就会产生烦恼。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讲趋利避害,而出世对于教育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出世是第一步,入世的前提是出。
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哲学,中国哲学讨论如何安顿自己的心,将自身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
中国哲学是如何指出出世的路呢?
儒家:无所为而为。
为就是做事。这句话与“有所为而为”相反,指的是把正在做的事情看作达成另外一件事的手段,而“无所为而为”指这件事的价值在其本身,做的原因在其本身应当做,而不是通向另一个目标的途径,甚至这件事对自己的利益是有损害的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人为”的意思是“伪”,即造作。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前者的重点在人,后者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天,烦恼来自于人自己,因而主张减少人为的因素,即人设的目标和期待。例如,对于人的健康来说。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列子·力命》
生命不是因为尊贵它就能长久存在,身体不是因为爱惜它就能壮实。这样的观点和当代文明相差很大,我们做事总是一开始就追求目标。
道家认为,掌握天道的方法,就是减去人为的因素。而道家没有正面告诉我们天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佛家:无心而为。
人不完全由父母给予的基因决定,也不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佛教称为业力。人的愿望是怎么产生在头脑之中的?它并非就是自己的选择,是自然产生的。佛家认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不求结果。但做事是一定有结果的,而结果并不一定与自己有关系,称为无心而为,即除心不除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庄子》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人必须要意识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以对虚无的领会活在当下,是佛家的原则。
什么是心学?
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开端于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从仁学走向心学,是由孟子完成的。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思想的一部分,端即端倪、苗头。荀子认为人之间有利益争斗,人性本恶。荀子讲的是生物性和自然性。人们为了防止恶意的利益争斗导致社会解体,发明了道德,即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孟子的性善论,在心学的层面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所说的心,超越生理和心理意义上,不是 heart 或 mind,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孟子所说的心,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区别,使得人成为社会存在。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人与人之间有形骸间隔,即肉体上的分离,又有仁心感通,一体之仁,即内心情感上的联系。
孟子说的心,不是理性,不是趋利避害,而是一种生命情感。抛弃我们的心,去追求心外的理,将戕害我们的生活。违背自己心的技巧和手段,就是心之亡失。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
心即理,是阳明学的第一命题。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禅宗十六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决众生生死问题而施设的修行之道,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地出离世俗世间(三界六道),了生脱死,而不是求得来生的福报。佛家所谓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死的状态。
人通过感官来感受万事万物,而不能直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心来感受的。所谓尘世就是充满烦恼的世界,烦恼和智慧都来自于心,烦恼无法被拒绝,应对烦恼是修行的方式。
风一吹,水就会起波浪,但是水不会因此增加而减少。烦恼影响我们的心情,心随烦恼而动是正常的,但却不应该陷入烦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的烦恼需要心来破。王德峰认为,年轻人现在不缺乏知识,不缺乏利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对人生的基本信念。大学里应该补充通识教育,补充人文修养。智商高和有心并不一定是相关的。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其中一个方面是爱情,爱情不是主观上决定的,即现实不是有人决定爱、有人决定不爱,而是每个人在出生之前,爱情可能就注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一对恋人之间的具体的爱情,像苹果一样,会成长、腐烂、消失,但是抽象的爱情却是不朽的。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人内心的事,并非是个人的情感,同样是宇宙万物之中的事。
如今的白领不一定比劳务工感到幸福。白领想上升到资产阶级的队伍,又害怕堕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即使收入相对较高,也难以达到财务自由,容易忧郁或抑郁。寻找心理医生有用吗?心理医生的最后一招,药物,最后使人上瘾。而王教授认为,时代强加给我们价值标准、成功目标,解决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人生态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遗言
一生做到内心光明,这就足够,不必再说其他话。
神秀与惠能: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偈
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心像一块明亮的镜台,明净纯洁;要时时勤快地拂拭(注意修身的功夫),不要让明亮的镜台,沾染上污垢尘埃(摒除各种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
在这首偈句里,心和烦恼是对立的;将修行看作对烦恼的拒绝,将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 偈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偈句中,智慧和烦恼同出一源,将心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佛家的慧根就是悲悯,拥抱众生的烦恼,打破形骸的间隔。世界如果本无烦恼,就无所谓智慧。空是一种境界,但不能执着于空,否则空就会带来烦恼。因此,空空指的是忘掉空,是入世,是回到生活中。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禅宗认为:功德在于“修行的所成”,明心见性,才有功德;福德只是善业善报,并非完全等同于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不悟时是凡人,悟了的众生就是佛。这表明佛家不将佛看做神,众生都有佛性,众生平等。自性自度,即学道的人要自己度自己,不能完全依靠别人。
王德峰老师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高峰,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虽然二者对立,但目标一致,即破心中之贼。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介绍完什么是心学,第三个问题就是:
什么是阳明心学?
1)心即理,2)致良知,3)知行合一。
第一个命题,心即理。心外没有理。
《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宋代儒者借此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理论。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是人本有的,启发人自身的明德,即明明德。明德,即心之德,德,即事物的特征、属性,不是指伦理学概念。明明德不是为了关起门来读书,而是为了亲民,领会人们的生活。而最高的目标,是至善。至善是什么?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王阳明
将偏见、私欲清理掉,指的就是天理之极。
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庭前格竹失败,悟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良知不是在头脑里,即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在我们的生命情感之中。比如失恋,大家都懂“天涯何处无芳草”,理性让我们尝试放下这件事,但总是不经意间又难受起来。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头脑和所谓心的区别。人实践的动力,不是头脑,而来自于情感,发自于心。先有心,后有理。
例如,孝敬父母。先有孝之心,后有孝之理。如果不孝敬父母,愧对当年父母的照顾,心有不安,这里的心是良知的呼声,而不是头脑的不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之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不是理性产生的。
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起来就是致良知。指通过自省以实现良知。
什么是致?致不是获取或创始,王德峰认为“致”在这里就是“听”的意思。放下逻辑的头脑与私欲的遮蔽,才可能实现“听”。如何听到良知?在生命实践中听,即行。离开行,就没有听。
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所知的成果。致良知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而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心学不完全是哲学理论,同样指的是实践。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刚开始种下树根时,只关心栽培灌溉,不要想象它的枝、叶、花、实。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像学习教条一样记住他的话,而要在实践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