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圈的学历
曹秀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表面上是高三学生,实际上是几个心理障碍的乱班学生,在各样问题被解决方式的过程,属于心理学与生活的范围。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不大,很简单,涉及到很多人的成长。从一件事走出来真的很难的,做不到的,可是又必须做,这是人的本性,正常心理学范围,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心理反应,电视剧形象解释了这样的事。
其实这是多么美好的岁月,学习,考试,报专业,从学校岀去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多美好的岁月怎么不珍惜呃?有吃有喝有玩的还有人关心,是不是时代惯的,家长惯的,学校惯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到了自己的高三生活,那时不叫高三,初中九年制,全都去开门办学,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一天到晚都是劳动,学工,学农,学军,幸好邓小平提出复课闹革命,有了学习时间,可惜不久又变了,反击右倾翻案风,邓小平又倒了,我们这些没有文化的人一个面向,上山下乡。第二年我当兵入伍,当首长问我学不学英语时,想起学校的苦日子,讨厌地拒绝了,借口我姐学英语我不学了。还有年龄大,让给小兵吧。这样的借口并不充分,都是讨厌学校的借口,没办法,当初学校留下这样不好印象,我实在不想上学。可是恢复高考后,全军都在学习,我又想上学了。遗憾的是时过境迁,过这村没有那个店了,人生的路只有从起点开始,绕来绕去,为了学历,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真的是命运多舛。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真实,自然,触碰了我50多年前的学校生活,有这样心理影响我的人生,恢复高考想学习人已工作,甚至连同学聚会也不想参加的心理反应。因为学校不好,我不想上大学,不想当老师,也不想当官,不想参加同学聚会,不想参加有领导的会议,我只在乎文学在乎创作,此外,別无他念。还有教育的黑暗和腐败触目惊心,听说现在的名人名言都是由教育专业人士说出来的,如果说不足有些校外的人或事没必要去展示,毕竟是以学校为主,校外生活太多显得拖泥带水。所有人都会期待考试,也是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表达爱意的方式,少接触人心静如水,这样的心态好一切都好,接触人越多知道的越多烦恼的事也越多,不接触什么事也没有。虽然我是作家,可是付出的辛苦是他们的十倍,百倍,每一滴汗水都是沉重的,一滴汗水一滴血,有时还是得不偿失。人生很短,时间有限。要考就考最好的,考试是一道线,划分界线,分数高的,分数低的,可是人生的路不一样。
成人过学生的生活,老人过年轻人的生活,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各种各样的事限制孩子,这不是对孩子真好,并是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家长屡见不鲜,电视剧里的人是这样,生活中的家长也是这样。尊重孩子的梦想,让他们自由飞翔。老师们的努力已经厌倦了,孩子的努力刚刚开始。羡慕孩子们一边学习一边选择自己的志向,我学习一辈子了还是在压力下生活,孩子们用了几年学习,而我用了几十年,几乎半个世纪了。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的,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过去的时光是追求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时代变了,追求物质基础,有车,有钱,有房,唯独心灵空落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的,可是他们都是这样的,不会爱孩子,甚至连如何爱孩子都不会,好家长未必有好孩子,好老师未必有好学生。可是有时家长未必是好家长,老师未必是好老师,结果可想而知。
《追光的日子》说明乱班的危害很大,我们的社会物资丰满,可是智慧不足,漂亮的脸蛋比不上优秀的人格。如果说有硬伤,见义勇为安排在学生身上显而易见,没有吴凯的课堂上,电闪雷鸣,同学心里恐惧,跑到外面背诵《逍遥游》,或多或少这就是共鸣。其实谁也不笨,考试是一时的,当时考不好,坚持学习还是有机会的。最后一堂课让人羡慕,也让观者跟着长吁短叹:以前一点不想来学校,现在一点不想走,是学生说的,也是所有人的心里话。客观地说,这部电视剧主流不错,一句话,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