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世界

如何突破农村信息化发展瓶颈?

张德伟 发表于 2009/1/11 10:51 898次点击 | 收藏
农村信息化之路 任重而道远!
在新农村地区,我国各级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信息化的投入明显加大,信息化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的信息化体系已初步建立,大批农业网站纷纷涌现,相关的人才培训和规划也随势而上,信息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整合与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但是,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仍然遇到了一系列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统筹规划与具体指导,信息化建设层次过低,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分布散乱、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非常突出。由于与当地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现有信息技术对资源的整合作用和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导致各地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受挫。
(二)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缺少人才培训体系和其它相关产业的支撑,缺少发展后劲及进一步拓展、升级的能力。
(三)农村企业和农民尤其缺少专业电子商务机构及信息化服务团队的支持,缺少面对面的指导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尤其缺少完善的市场化商务模式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四)农村信息化应简单、适用、价廉且注重实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公共电视及手机网络实现信息入户,然而,现有的农村网站在这方面恰恰先天不足,水土不服,严重缺乏竞争力。
(五)目前,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还处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初级阶段,最广大的农村企业和个人还未能实际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农村信息化工程中去。
我们认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在于市场化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即使缺少相应的硬件等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且成熟的手机网络,营造具有高额利润回报的多方市场投资机制,大力吸引更多的“人、才、物”资源进入这一市场,就一定能够弥补农村信息化硬件的不足,并进而在短时期内有效实现城乡信息一体化的目标。
我国新农村地区占有着中国90%的土地面积,80%以上的人口资源和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如今,新农村地区拥有61万个行政村,1200余万家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拥有总数超过1亿的个体工商大户、种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和个体经济人。而现代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却不到0.3%,大大低于城市企业5.2%的发展水平,更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73%的平均水平。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只要个人每年在信息上消费100元,每个企业每年在信息上投入1000元,我国新农村地区的信息产业的静态市场总额即可超过2500亿元。据权威人士预计,这个市场每年的市场增幅会高达35%以上;在今后五年的时期内,新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总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因此,也可以这样说:21世纪的全球市场,就是中国市场,就是中国的新农村市场,就是中国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大市场。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城乡地理界限,填平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经济互动与资源整合;只有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成本才会更低,收效才会更快,成果才会更显著,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顽疾,进而推动中国总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城乡信息一体化,绝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经济工程,它同时也是一项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工程和政治工程
回复 发表回复
登录以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登录; 还不是价值中国用户?请点击这里注册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