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粉丝大本营

轿子

孙志浩 发表于 2011/4/26 15:39 1526次点击 | 收藏

轿子,在宋朝以前,称为肩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舆”本义指车厢,顾名思义,肩舆就是指人用肩膀抬着行走的车厢。这个名称准确地表述了轿子的特点,也说明了轿子与其它交通工具的区别。

  轿子在中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夏朝初期。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典籍《尚书》中记载:“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意思是说大禹在治水期间,跋山涉水,四处奔波,就曾乘坐过舟、车、橇、欙(léi)这四种交通工具,而其中的“欙”就是原始的轿子。西汉年间,淮南王刘安在给武帝刘彻的上书中提到:“入越地,舆轿而隃岭。”这是“轿”字首次见于史籍当中。

  古代轿子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不仅是官员出行时的交通工具,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可以根据轿子的颜色、围幕用料、装饰物和轿夫数量,判定坐轿官员的职务高低。古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民轿多为青布小轿,供富绅之家出行使用。还有一种专门用于小姐贵妇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此外一些妓院也有专门用于妓女出堂时乘坐的轿子,一般为二人小轿,装饰华美艳丽,一般不挂轿帘,借以招揽嫖客。民轿中还有一种“喜轿”,也叫“花轿”,是普通百姓办婚事儿时用的。

  中国古代对轿子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北宋王得臣的《麈史》中记载,唐朝初期,轿子只是皇帝和嫔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就连宰相这样的高官也只能骑马,不能坐轿。到了唐武宗年间,规定虽然有所放松,但也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和患病者以及辞官人员坐轿,除此之外,无论尊卑,一律不准坐轿,而且特别规定,坐轿者必须自己交纳坐轿费用。

  宋朝初期沿袭五代舆服制度,规定各级官员只准骑马不得坐轿。北宋真宗年间,四朝元老文彦博因年老体弱,被皇帝特许坐轿上朝,这应当是特殊的恩典。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元老司马光,也被皇帝特许坐轿,但司马光一再辞谢,不敢接受。在坐轿制度方面,与北宋对峙的辽国,也仿效于宋。《辽史》中记载,只有辽国皇帝才能坐轿,即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车,而不能坐轿。南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才允许官员坐轿,但规定祭祀时必须骑马,不得坐轿。从此,轿子在官场中逐步开始使用起来。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严令要求文武官员只能骑马,不得乘车坐轿。事实上,当时大多数官员既不骑马也不坐轿,而是骑驴。自景泰年间以后,朝廷放宽了对官员坐轿的限制,官员开始坐轿出行,骑马非常罕见。这一时期,各级官员几乎无一不是豪华轿子的狂热追求者,轿子成为要面子、讲排场的最佳载体。据说,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的轿子面积有五十平方米左右,里面有卧室、客厅和厕所,轿子两边还有观景回廊,这顶轿子要足足三十二个人才能把它抬起来运行,而万历年间,张居正回老家奔丧,从北京到湖北荆州坐的就是这顶轿子。

  清朝是对轿子的使用制定得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的朝代。《大清律例》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轿,外省督抚也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这时轿子已经完全成为权力的象征,骑马和乘车则被认为是下贱的行为,以至于八旗将领上前线指挥作战也都是坐着轿子前去。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坐的是六十四人轿,东王杨秀清坐的是四十八人轿,他们从府邸出来,南京城就要全城戒严,老百姓要跪在路边,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如果冲撞了他们的仪仗队,轻则被斩首,重则被凌迟处死或者点天灯,把人活活烧死。轿子的等级制度和权力观念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疯狂程度。

  民国时期,由于人力车的兴起,轿子被逐步取代,直到解放前夕,除了迎亲花轿外,其它轿子基本绝迹。如今,除了在一些旅游景点的民俗表演中偶尔还能看到花轿外,我们再也难觅轿子的踪影,轿子早已走进历史。

回复 发表回复
登录以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登录; 还不是价值中国用户?请点击这里注册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