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未来之星创业圈

张智府接受经济导报采访

张智府 发表于 2012/1/13 16:44 1203次点击 | 收藏

点击进入原文地址:经济导报 E1版(2012年1月13日)                                      

                                             “公司+名校”模式激发“内生力”

》特邀嘉宾 张智府
中华商学苑CEO  
  经济导报:一个企业要想成功,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员工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那么,企业的人才战略应该如何建立?
  张智府:根据我们的经验,采取“公司+名校”即所谓“企业商学院”的教育培训模式比较有效,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我们曾经给一家仅有几十名员工的科技公司进行过一期培训。这个公司的员工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个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工作也很卖力,但是该公司所代理的高端电子产品销售业绩却一直平平。
  经过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公司的员工在维护客户资源、挖掘新客户、拓展人脉资源上存在短板。为此,我们对其所有员工进行了一次以“拓展人脉,积累财源”为主题的培训,邀请了各大公关公司和营销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
  从该公司反馈的效果看,由于课程十分具有针对性,员工在和客户交流、发展新客户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销售业绩提升很快,当年的销售量同比提升了28%。虽然不敢说我们商学苑是名校,但是这种对企业现状进行剖析,然后“对症下药”的课程,就像西药治感冒,对企业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经济导报:其实不少企业内部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完全可以向其他员工传授自己的心得经验,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外部的管理培训还有必要吗?
  张智府:据我发现,确实存在你所说的问题,很多企业都在加大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但有些过于依赖在岗培训。这种“内在”的培训方式,不依赖独立的社会培训力量,而是借助公司的人力资源或者岗位能手进行简单传授。这种方式固然能让在岗员工很快熟悉工作和业务,但长远来看,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受训员工也不一定能够激发出企业发展的“内生力”。
  正如一个企业有近期目标、长远目标一样,培训也不能只考虑眼前,要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这样才不至于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出现断档,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其实,在岗培训中的培训者只有自身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受训者“一杯水”,培训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需要从外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名校”的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实现人才战略。
  经济导报:现在的企业管理培训课程种类繁多,让企业有些无所适从。在这么多课程中,企业如何选择自己最需要的?
  张智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要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以企业的发展规划为导向,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其次是引导员工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最后才是与之相对应的员工培训课程。在前两步未进行完或者未明确之前,企业应慎重选择各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课程。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和顶级名校合作建立企业商学院(或企业大学),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与发展体系,以推动企业发展战略为使命,系统地进行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企业长、中、短期人才发展规划,推动组织管理者能力与绩效双提升。
  经济导报: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张智府:岗位主管是任何一位管理者最需要借助的人脉力量。在培训的先后顺序上,建议管理者先培训这一中层群体,让他们不仅在口径上保持一致,还在行动上一致。
  另外,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团队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所有培训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上来,即把所有员工都培养成一个大方人。当同事有了进步,你要大大方方地鼓掌,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当客户光临,你要大大方方地微笑,不要吝啬你的笑脸。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就会变成享受。
  正如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所言,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惟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惟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喜欢你所做的事。身为管理者,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即让所有的员工爱上眼前的工作,将眼前的工作作为他们一生的享受。
(导报记者 贾瑞涛 采写)
 

回复 发表回复
登录以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登录; 还不是价值中国用户?请点击这里注册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