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严禁转载)
作者简介:许应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冠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投资分析师。
现象:“疯牛”一般的股市。
人头攒动的券商营业部大厅内汇集着各个年龄段的人,喧嚣嘈杂,空气混浊。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型显示屏,生怕错过转瞬即逝的机会……
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对着手机大声呼喊:“你说什么?听不清,你把股票代码再说一遍……”
上述现象在多数城市屡见不鲜,如今的股市,仿佛成了摇钱树的代名词。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赚得衣钵满盆、喜笑颜开;巨额交易量所引致的印花税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投资者根本就不用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信息披露,也不用精通股市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似乎只需要把钱投入股市就会自然增殖……一切都似乎很和谐美妙!
中国股市迎来了罕见的牛市,上证指数屡创新高,截至笔者完稿的2007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于4334.92。
在此之前,2007年2月27日“黑色星期二”并未动摇投资者的信心;五一黄金周“假期效应”也没有太奏效;央行调整准备金和利率也牵不住狂奔的疯牛;众多机构投资者和“庄家”高位减仓,广大散户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如今变成了“散户玩庄家”……
观点:泡沫是否存在?
中国的股市如此疯狂,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呢?对此,各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一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各个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抛出各种论调也是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的。
在此,笔者引用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资产证券化率”,运用到股市就是股票市值与我国GDP的比率。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个比率是和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的,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值/GDP就越高。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股票市值/GDP都超过了100%,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百分之几十的水平。
下表列举了我国1996-2006年每年年末股票市值,GDP以及股票市值/GDP的比率,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国股市今年来的繁荣与萧条。
1996-2006年我国GDP与股票市值的比较(单位:万亿元)
年份 股票市值 GDP总量 股票市值/GDP
1996 9842 71176.59 13.83%
1997 17529 78973.03 22.20%
1998 19506 84402.28 23.11%
1999 26471 89677.05 29.52%
2000 48091 99214.55 48.47%
2001 43522 109655.17 39.69%
2002 38329 120332.69 31.85%
2003 42458 135822.76 31.26%
2004 37056 159878.34 23.18%
2005 32430 183084.80 17.71%
2006 92139 209407.00 44.00%
注:1996-2005年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来源于其他资料。
截至2007年5月21日,我国沪深两市的股票市值已经突破20万亿,基本与200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持平,如果按2006年CDP作为参照的话。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值/GDP已经接近100%,这一比例即使与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相比也没有太大的逊色。笔者认为,如今的股市已经超出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正常水平,存在一定的泡沫。相关机构和方面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监管机构:央行与证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5月初在瑞士出席G10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股市的泡沫令人担忧,中国人民银行正监控资产价格以及通货膨胀。当记者后来要求周小川对此发表进一步的看法时,周小川戏谑的说,中国股市的问题不归他管。
然而,央行近期提高准备率和加息,目的显然在于抑制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强的问题。加息会使人民币升值面临更大的压力,央行此举将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置于国际收支平衡之前,“攘外必先安内”的监管思想体现无余。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5月中旬在某次针对资本市场发表的演讲中称,当前“全民炒股”的观点可能并不像媒体所说的那么严重,虽然股市开户数已达到9000多万,其中的活跃交易者可能只有3000多万人,这一数据“可能并不很严重”。
但尚福林也在演讲中提醒,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之下,加强监管和对投资者进行风险防范提示与教育仍然是必要的。
国内金融机构:券商与基金
对于目前的股市是否存在泡沫,多数的券商持肯定的态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券商中金公司表示:多种因素加速股市上涨趋势,推动泡沫继续形成,居民存款向股市“大搬家”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
大多数的基金经理都认为目前的故事存在泡沫,但许多基金经理却“唱空不做空”。“泡沫”这个字眼从去年第四季度进入基金的视线,而当前基金业皆审慎地观察泡沫化的过程,并努力描摹具体征兆。另一方面,基金经理还不得不为后续入市资金规划出路。事实上,目前在证监会案头上积累的新基金设立申请已经有数十个。
国外机构投资者
国外投资机构大多数表示我国股市存在很大的泡沫,并且认为我国监管机构应该采取得力措施抑制目前的泡沫。对此,许多“爱国主义人士”则认为,外资唱空中国股市“居心叵测”,是想等中国股市回落之后,“抄底投机”,在中国赚取更多的钱财。
地产商: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
继李嘉诚之前发出“A股绝对有泡沫”意见后,香港主要地产发展商恒基地产(0012.HK)主席李兆基表示,在中国内地上市的A股与其在香港上市的H股之间出现大幅价差,意味着A股可能已形成泡沫,他认为现时H股的股价比较“理智一些”。
有关专家
“2007证券中国投资论坛”5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对当前股市形势展开了一番激辩。对于当前股市行情以及泡沫存在的看法,众专家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其中,市场派主多,而学术界则要谨慎得多。
尽管当前股市泡沫程度所持观点各异,但是众专家学者均对中国经济以及牛市长期看好的预期不变。同时,在政府不宜出台过猛措施人为刺破股市泡沫这个立场上,上述专家学者也取得了广泛共识。
反思:呼唤理性!
股市的疯狂真的能创造价值么?目前股民们所赚的钱究竟源自何处?到底是何种支撑使得疯狂入市民众自信满满?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给予解释。
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盲目、跟风、从众、缺乏独立思考历来是我国民众容易暴露的人性弱点。
当前上涨行情引发的“羊群效应”会导致投资者的群体性疯狂,会给中国股市的发展和运行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泡沫吹破,“羊群效应”引致的股价崩溃下跌更为迅速恐怖。作为一个投资和投机的场所,股市可以存在“非理性繁荣”,但更需要基于经济基本面的“理性繁荣”。
空中楼阁理论
空中楼阁理论是美国经济学泰斗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该理论完全抛开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理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投资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某种股票,是因为他相信有人将以更高的价格向他购买这种股票。至于股价的高低,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傻瓜”愿以更高的价格向你购买。精明的投资者无须去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他所须做的只是抢在最大“傻瓜”之前成交,即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前买进股票,而在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后将其卖出。
空中楼阁理论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最后一个傻瓜”理论:不要担心自己有多傻,只要你能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把这个烂摊子甩给他,你就绝顶聪明。
目前,盲从跟风的投资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最后一个傻瓜”。当然,不乏许多“炒股高手”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绝无可能成为“最后一个傻瓜”。然而不幸的是,多少次历史用事实证明了:在利益面前,人性贪婪的本性将被激发,“最后一个傻瓜”大有人在。
泡沫的破灭
泡沫美丽眩目,令人激动神往,但毕竟短暂,最终会破灭,泡沫破灭之时,最终蒙受损失的是谁呢?
有些股民会认为,目前股价很高,盈利已成既定事实,很难改变。事实上,持有股票的盈利是“浮动盈利”,会根据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及时平仓,将“浮盈”转换成实际盈利,才算真正的盈利。
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整个行情的下跌将是灾难性的,由此引发的系统风险是无法靠分散组合规避的。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对冲这种系统风险,但由于股指期货门槛很高(沪深300指数点数乘以300再乘以10%左右的保证金),以目前4000点计算,每手大约12万。考虑到重仓操作的大忌,投资者至少需要数十万的资金。因此,一般而言,流动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不宜投资股指期货。而一些资金规模巨大的机构投资者和“庄家”能及时在股指期货上“做空”以反向对冲持有股票的风险。而广大散户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无法利用股指期货规避系统风险。
另外,散户与专业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投资分析的专业水平差距很大,当梦幻迷人的泡沫破灭之时,跟风盲从的散户将遭受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