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你不是从小就已经具有投资者的天性,那么成年以后世界观形成很难再有所改变。这就是巴菲特说的:突变,如果你几个小时不能皈依价值投资,那么也许你一生也无法再理解。所以投资强调以心制律,你对这个纪律本身就不理解或者不认可你如何去坚持?
全面谈从能力和时间都不具备,只好挑单项。
那么还是从投资人的天性谈起,这是起码的。巴菲特说,投资板凳的三条腿之一能力圈原则,我理解投资人缺了它肯定不成。但是普通人性驱使就是人人都认为自己懂得很多,能弄懂很多。其实人的一生能够搞明白一件事就是大家了,就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十年磨一剑,不是形容词,我看是定语。
丁俊辉为了台球牺牲了上学的时间,朗朗为了钢琴牺牲了童年少年的所有欢乐。而投资人需要搞懂一个行业的一家公司的全部,不仅仅是搞懂过去和现在还有个难点是预测未来,这样的能力需要如果高标准决不亚于绘画大师,体育大师,不仅需要天分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勤奋和坚韧。巴菲特搞了四五十年自认为能够搞懂的也不会超过二十家。而我们时间上只有他的几分之一,能力上不及一半我理解能够涉及五六家足以。多了就是违反能力圈原则。我无知无畏时,曾拥有十只八只股票,可是越深入越感到乏力,现在也就三四只,这也不是能力能理解这些而是能力缺乏我无法再选出更好的了。只好先这么地,在提高中想法PS。
“坚持---是一种美德”, 本人有不同的看法,美德是一种情操,是一种内心的升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投资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实践,是一种缺乏美感的残酷竞争,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可以赚到钱,没有道德的人反而在剥削与蚕食善良的人们。因为,从自然规律来看,赚钱本身就是一种原罪,赚的越多,罪恶感越大,这就是所谓“富不过三代”,“贵族变成乞丐”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比尔,巴菲特要捐献的原动力,为自己,为子孙赎罪。
对的,可以坚持,要是错了,还在坚持,就是钻牛角尖。理性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价值投资也有很多虚假的与掩人耳目的陷阱,我们一旦钻入价值投资的陷阱,就将大错特错,无法挽回。
表面看,价值投资很容易学,但当你真正研究深了,你会发现,价值投资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操作的,他需要你用一生的经历,智慧,学识去体会它,感悟它,孜孜不倦。我想至少需要5-10年的历练,才能走进那扇门,才能发现自己要发现的东西。
如果说:“坚持”,我想说的是,对价值投资不懈的学习和坚持,一定会开出丰硕的果实。
尊重巴非特,但不一定真懂价值投资。laoba1的消费式巴式投资是稳健积累财富,可以保值的途径,却不是发家致富的好办法。我有三个例子,坦普顿之二战,罗杰斯的军工,段永平与网易。如果是一枝春,本人不会采用单押网易这种方式,本人会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上三份压注,就象花旗美国银行AIG一样,不会是其中一只。坦普顿在1939年德国进军波兰时撒胡椒粉似地押了104只1美圆以下的股票,我想这是他当时年轻缺乏经验的原因,如果是一枝春,押20只,最多30只就很足够了,他向上司借了1万美圆。象刚过去的奶粉事件,大家可以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大牛业公司同时押注。罗杰斯当时投入的军工也是三只以上,越战结束到中东战争爆发,发财后就环球旅行啦。譬如中国银行业如果出现问题,不要买没有倒闭可能的工中建行,起码是原来的股份制中等银行,如果是我,会在宁波南京北京三小银行(其实北京银行并不小)上押注,它们根本不可以都倒闭。我想,这才是投资的真正秘密。总结起来,就是一、超级成长;二、超级灾难。过去的万科,未来不清楚,苏宁,未来相对万科乐观一些,微软、戴尔等等,特征:新兴行业(微软、戴尔,万科在20年前也是新兴行业,还碰上10年来的高增长,取消福利分房),或是传统行业的新模式(苏宁),超级成长虽然有章可循,也是高风险的。如果你想在一个传统行业里面寻找超级成长,即便是茅台(一段短时间的高增长),最终还是失望的,也就是说,传统行业出价值股票,新兴行业,或是传统行业的新模式,才出超级成长股票。超级灾难,上面的留言有许多例子了,一个是整个市场的超级灾难,一个是某个行业的超级灾难,如上面网络、军工、乳业,还是目前美国金融(疑似,还不能确认)。最后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资产重组,这个很难有迹象,属于内幕,不属于讨论范围。
很多事情想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若有彼得林奇的天才加勤奋,或许会成功。普通投资者实践十年后能跑赢指数再下结论不迟。
你或许以为你理解了某个人,实际未必!你得到的信息是很有限的。投资是一项实践永远重于理论的工作。一枝春相信投资,但对某种热,不论他是个人性质的巴非特热,还是整体性质的投资热,都很警惕。不是巴非特错了,是你错了,这是我的理解。投资和做人一样,原则可以坚持,但态度一定要始终开放。
还有,巴非特也会错,他是人,不是神。即便是投资界,巴非特难道就穷尽了投资的所有真理?!一枝春以为,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巴非特是最伟大的一代宗师,或许还要加上之一,更客观一点。
我倒是希望皈依巴氏投资理论的人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减少竞争者,或许获得更舒坦一些。但内心可以这样想不可以这么做。巴菲特说:他得益于恩师格雷厄姆所以有义务把价值投资传承下去。我们没有这个义务负担,但也不能违背大道,暗中使劲嘴上还说不行。这不行,这不符合君子坦荡的风度,你顶多保持沉默。
巴菲特在投资理论和资产配置实践上就是无懈可击。凡是投资实践中的问题你几乎都可以在他那里找到原则的答案。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本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巴菲特,自己深受启发,自己的体会:
1.1950年前(20岁):学生时代,赚了9800美元,喜欢格雷厄姆,热血青年,初显投资的天赋,但成绩一般。普通投资者。
2.1956前(26岁):模仿与实践阶段,赚了17.4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50万美元),得到格老的真传,成绩斐然,出露锋芒,成为格式价值投资者。
3.1969年前:(39岁)巴氏投资理念实践阶段,创业阶段,赚了2600万美元,渐入佳境,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巴氏价值投资者。
4.1970年后,巴氏与芒式投资理念阶段,如火纯青,机构投资者。
作为小散,69年前更接近我们,我的体会是:巴菲特不完全是一个“投资者”,他更是个“投资 商人”的混合体。投资者缺乏商人的思维方法,而商人又缺乏投资者的思维方法,巴菲特两者兼具,他正是抓住了两者间的空隙,获得了超值利润。
不是更多关注巴老做了什么,而是更多关注巴老为什么这么做,“模仿巴老者死,思考巴老者活”。所谓“中国式巴菲特教条”害惨了很多中国小股民,巴老的深度和宽度不是那么简单的理论,不是看2本书就可以体悟到的,巴菲特是个特例,是很多巧合形成了巴菲特: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伟大的老师,一个伟大的机遇,一个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国家。
超级成长超级灾难的投资方式实践起来很难,不能简单的拿某个投资人在某个股票的成功例子来说事,不具有普遍性。你如果有抄底美国银行股的想法,你很可能在2-3块就买花旗了,而不是在1块的时候,由于一时的奇想来个模拟盘。
个人的看法与投资僧的较为相同。(价值)投资的一切(理论)DD是的,“一切”,个人以为都在巴老的“致股东的信”中,清楚明了,因此有关此的一切探讨、辨析之类纯属口水之争,窃以为未理解之故尔。我以为,真正值得探讨的是给公司估出值来,核心是探讨,重要的主要的是:定性探讨公司(确定的)成长性在未来3年,5年,甚或10年以上。另,说到成长性,巴:股本收益率15%以上,费雪:选择成长聂夫:无成长,则不考虑(7%以上增长)林奇.相当多的朋友没有弄清成长性(股)与所谓的自身属于(是)周期性(股、行业)的关系。成天价讨论行业的增长与否。是否是所谓周期性行业。不知周期性行业,或零增长负增长行业公司(个股)的增长空间巨大。
我对巴菲特的一点看法:巴菲特开始按格雷厄姆的方法,给予足够的安全边际,按0.4折的方法,后来,与芒格合伙后,更注重费雪的成长性,对于成长性好的公司,可以给予净资产一定的溢价,我以为这个转变与巴菲特投资技艺的提高有关,巴菲特有实业经历,这是华尔街很多金融人材缺乏的,有天斌,再加上比绝大多数人勤奋,其后期,生活也好,投资也好,阅历越来越丰富,一般的公司,看15分钟就能决定,其说,不能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我的理解是:他对买人标的,如果是10倍PE,就坚定认为10年内的收益能超过长期国债,如果这个标的两年内的收益就达到了10年后才能达到的收益,他也会套利,事实上,他很少看走眼,这需要对经济、对公司的深刻理解,这一点,99%的人是没这种能力的。个人认为,费雪式的成长投资比格老的价值投资更难把握,初入股市者,格老的投资方法容易入门。个人之所以配置了申能,也是基于安全考虑,毕竟阅历不够。
选“好股”容易,买'好价"难。“好价”与“好股”的完美结合,是价值投资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也是我们一生需要玩味与学习的。本人的股票里,最长的持股时间是15年,个中的酸甜苦辣很有意思。我深刻的理解了好股和好价的真正价值,如果当时我持有万科,现在应该是70倍的成长,而我的股票才有2.5倍的成长,最高时曾达6倍,,所以说“你今天的决定,代表了明天的结果”,“长期持有”实际是有很大的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