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创投的底层金融环境优化

王华北 原创 | 2010-03-07 15:39 | 投票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谈话时说: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在粮食主产区的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取部分县市,组织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共同努力,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了试点地区的“三农”贷款投放的明显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更多的农村和农民从试点中得到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惠。尽管我们尚未了解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机制是什么,但从统计看到“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8.8万亿元,同比增长29.1%,比上年末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试点九省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元,余额占全国涉农贷款的24.7%。”农村金融环境的升级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微观发育机制和中观组织机制的升级为铺垫的,如果以县域创投的视角来看待,那么这正是底层底层金融环境的优化,在这个基础上将会引发更多的总部经济项目。
由于我国农户是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农户生活需求和农业生产需求在农户这里交织在一起,表现为农户金融需求。与城市工商借贷需求相比,由于农村生产和经济组织方式不同,传统的农村借贷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低收益率和高风险:基于农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组织化程度弱,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普遍的低于其他产业,借贷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同城市工商借贷相比,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农业信贷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当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市场和环境约束,且自然风险对借贷主体来说是不可抗力风险,因此农业借贷的风险相对较高。
2、季节性和时间性:农业生产的季节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农村的金融需求亦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且随之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区域性,加之农村以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社在所有权上与中小企业存在差异)为主,生产多样化、批量小,对资金需求的随意性大、频率高,增加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
3、借款额度小: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确立了农户经营的主体地位,重新构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规模小的经济特征,加之当前农村致贫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和医疗开支,导致农户的借贷需求表现出以小额为主。国务院发展中心对此做过调查,共涉及1899比贷款,农户单笔贷款规模为8244元,在5000元以下的贷款占所有贷款的62.8%。小规模的金融需求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的增加。
4、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城市工商贷款中使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农村的集体土地,除去经包方同意的农民承包的所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用于抵押的乡镇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外,不能作为抵押品,农民的宅基地不得抵押,农业的生产性财产难以再次进入市场实现价值,一般不被接受作为抵押品。
5、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普遍、严重:农村借款人地理分布分散,生产规模小以及多样性,农村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难以在事前知晓借款人所从事项目的风险程度,很难知道借款人获得贷款后是否会按合同写明的借款目的形式,是否存在策略性赖账的可能性等,因此较难克服农村借贷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6、对借贷交易成本更为敏感: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密度低,金融机构同借款者的距离相对较远,交通成本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地,填写同样复杂程度的表格相与城市成本更高。此外除需支付交易成本外,还经常需支付非正常成本,这是由借贷资金用途更为多样,其中相当比例是非生产性决定的。农户的特殊性在于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而且还是生活消费单位,既需要生产性借款还需要生活性贷款。农村金融利率是极为高昂的。
世界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800美元,非农就业率超过45%,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40%,城市化率达到35%时,就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7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2.4%,非农就业比重53.9%,财政收入3万多亿元,农业对财政贡献300亿元,只占国家财政的1%左右。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要有城乡要素良性互动的长效科学机制体制。随之城镇化进程将加速产业的分工与整合,逐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板块经济,使三产业协调发展,对于农业来说,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本途径。因此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继续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在农业初级产品中的应用,因此农业科技的创新必然还将带来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而且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化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因此在农村微观发育机制和中观组织机制的动态演进下,传统的普惠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局限性将日益突出,而基于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的农业中观组织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呈现多元化,需要大量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特惠制的农业生产性金融服务要求,对农村金融需求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资金需求更趋多样化:首先是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由更多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更多的满足生产需要转变;其次是农村资金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一般农户,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等将会日益成为资金需求的主体;最后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住房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培训、医疗保健等事业项目也都需要有多种资金来源支持。
2、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农业生产正从原来的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并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区域差距尤旧很大),生产经营方式也正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步转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都对资金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
3、资金需求周期延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四时有序”,而是大量种植各种高效、生态的经济作物,同时农业产业化带来的产业链条的延长使资金需求从生产环节延伸到贸、工、农各环节,如果某个环节缺乏相关配套资金的支持,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增值和正常流通,生产经营的循环受到影响,都延长了对资金的需求周期。
要围绕城镇化发展和强农惠农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指出“就需要着力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发展的协调配套,通过多项政策的组合,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 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基于时段视角,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要在满足短时段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要看到金融需求变化的中长时段的趋势,就需保持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适应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县域创投的机遇也即基于此。
这是一个资本的游牧时代!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