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未形成共识 调控将持续

陈国强 原创 | 2010-08-02 03:23 | 投票
标签: 房价 调控 共识 持续 陈国强 
  

  记者:陈副会长您好!在近期的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零成交”记录,对于如此多的“零成交”项目,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陈国强:“零成交”项目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买卖双方对房产价格没有形成共识,双方在房价未来走势的预期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分歧。在这次调控政策出来之前,房企和购房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价格上的均衡。在新政出来之后,这个价格均衡被打破了。原先房子好卖不好买,很多楼盘要排队、托关系才行,但是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市场上的很多项目都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而买卖双方对房价预期又存在明显的分歧,这就造成了新的价格均衡难以达成。卖者不降价,买者不动心,观望情绪比较浓。

  记者:那么买卖双方的价格共识为什么在这么长时间内没有达成共识?形成“零成交”的原因除了对房价没有形成共识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

  陈国强:买卖双方对于价格未能达成共识,我个人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政策因素,从4月份以来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双方对房价的预期,这是主要原因。消费者的预期变了,消费者认为房价肯定会降。开发商对于房价的走势预期尽管也有变化,但是一时之间还没有在房价上反映出来,企业在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但表现到房价上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二是市场竞争因素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一个楼盘率先降价,它可能会拉动周边的区域整体下调价格,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在共同“扛”着,他们对市场表现出了较明显的一致性,因而竞争性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企业资金因素,多数企业在目前尚未面临资金压力,一些新的楼盘在拿到预售许可证之后,并不着急卖。

  记者:难道说目前成交惨淡的这种市场状况对开发商的资金链影响不大?

  陈国强:这其中时间因素很重要。开发商是在博弈,在政策走向还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去博一把,看政策会不会放松?还有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会不会出现变数?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这种博弈是基于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来决定的,如果经营出现严重问题,企业肯定会首先选择活下来再说,现在还没有到最后时刻。

  记者:目前在行业内的地产企业对需要降价可以说已经达成共识了,有些企业的老总也出来呼吁企业一致降价,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房价下降还不明显呢?

  陈国强: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政策调控下的特殊时期,房地产企业也的确面临很多困惑。比如要不要降价?什么时间降价?降价多少合适?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单价每平米2万来说,降10%、15%还是20%?时间是抢在整个区域调整之前,还是跟进?或者等待政策的明确信号?具体操作中选择哪种方式降,比如是明降,还是送汽车、送家电这样的暗降?新开的楼盘顾虑少些,老盘还要考虑前期的客户的因素,避免出现法律纠纷等问题。企业也有很多纠结。

  记者:从这段时间房企的动作来看,像恒大、万科等比较大的企业率先打折降价了,反而是许多规模小一些的企业在扛着,可按理说大企业的资金应该更充裕一些,这是为什么?

  陈国强:万科、恒大这些品牌企业,虽然摊子大,但是财务上需要的资金数量也大,经营一个项目它不缺钱,但是它全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项目同时在建、在售,这就注定它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像恒大这些大企业,它追求以量取胜,以速度取胜,以规模取胜,在利用降价回笼资金之后,尽管在售项目的销售利润减少了,但是它能同时能够买到更便宜的土地。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拿这些快速回笼来的资金来进行企业的战略布局,为未来长期发展做准备。再者,大公司有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对它们的产品预期也比较好,它们哪怕降10%,就可以刺激销售,但是小公司降同样的幅度却未必奏效。另外,这些大企业通过率先降价取得回款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降价带来的附加效应就更明现。

  记者:现在很多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大量拿起,特别是像刚提到的恒大,还有最近的部分央企,而行业里最近也出现了土地“抄底”的说法,您对这样的说法怎么看?

  陈国强:土地价格现在是不是接近底部,还需另当别论。不过与去年相比,目前的土地价格确实出现了明显下滑。一方面国家增加了土地供应量,另一方面土地出让模式也在改变,这些都有助于土地价格回归理性。拿地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环节,有了钱拿地,拿了地才有资源。在房价高的时候卖房子,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拿地,这是所有企业都想做的。在土地价格低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拨出一部分钱来买地,这就看你企业的实力怎样,但多数企业在这种时候还只能照顾眼前,着眼当前困难。

  记者:您估计一下现在扛着不肯痛快降价的企业占多大比例?

  陈国强:从目前看,选择继续观望扛着的企业还是占多数的,不过很多也都在酝酿降价,关键在于怎么降、降多少?如果价格策略不奏效的话,降也是白降。

  记者:以往的多次楼市调控出现了“越调越涨”,调控过后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局面,对于这次调控您认为有什么不同,能不能防止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对建立长效机制您有什么建议?

  陈国强:防止房价出现再度反弹,关键是坚持调控政策的持续实施。过去市场出现过政策松动,房价随之出现反弹、暴涨,关键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如何调整房地产市场,二是临时性的为调控而调控。但是这次不同,首付比例提高,实行差别化信贷,控制二三套房贷款,限制外地资金异地炒房,还有后期可能出台的税收政策等,从信贷、监管等多方面入手。这次的调控形势不太可能再现2009年的情形。其一,2009年由于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到来导致政府出手救市;其二,这次政府在调控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增加土地供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增加保障房建设力度等,可以说都是针对住房市场长期发展而做出的,只有信贷手段、行政手段是短期的。

  这表明了这次调控和过去的政策有根本的不同,这次兼顾了中长期发展,以组合拳的形式出台,着力点也重在调整结构,着重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次政策的本身出发点和过去也有明显不同,这次调控再度强调了住房的属性问题,并给予积极引导,过去一段时间住房的投资属性异常明显,现在则强调房屋的居住属性、使用属性、消费属性。所以我个人判断,这次调控和以往具有根本的不同,不太可能出现“越调越涨”的情况。

  记者:那么您对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势和市场走势是如何判断的?

  陈国强:从最近相关部委的频繁表态来看,本次调控在短期之内不会出现大的放松和方向上的改变,基本上是坚持现在的基调和轨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表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除了统计基数的因素,主要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早在政府预期之内,温总理也强调说“这除了基数的因素,主要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对于开发商而言,今年的三、四季度,特别是第四季度,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肯定会出现明显松动,开发商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通过让利、降价、调整经营策略灵活应对。随着房价的逐渐下调,交易量会相应的逐步上升。

  记者:在目前市场比较冷淡,“零成交”不断出现的时期,有一些楼盘,特别是高端楼盘逆势涨价,像北京钓鱼台七号院6月份创下每平单价超过12万元的记录,对此您怎么看?

  陈国强:定位不同的楼盘目标客户不同,这就影响到企业的销售策略、经营策略。企业都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高端楼盘追求适当销售,而中低端楼盘追求销售速度,像万科提出新开楼盘开盘当月应实现销售60%,否则即调整价格,而高端项目、特别是高端别墅项目可能每月卖个三五套就不错了。相对来说,高端楼盘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要低,信贷政策对其影响也不那么明显,这是它们自身的项目定位、地段等特殊性导致的,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高端楼盘也同样存在分化,好的项目、不受调控影响的项目毕竟是少数,只有真正获得目标客户的充分肯定才可以做到,一般楼盘不降价很难获得好的市场表现。可以说,非常时期恰恰也是检验楼盘综合品质的最好机会。

  

  文章出处:《城市开发》杂志 2010年第8期  记者 房涛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