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研究业务向何处去(3)

高善文 原创 | 2012-01-06 07:57 | 投票
    潮流变化的背后,是资产管理和卖方业务本土化过程中的适应和调整:当持有人以3-6个月的尺度要求资产管理人拿出业绩的时候,当趋势的力量显着超越价值的时候,买方机构被迫压力上传,要求卖方机构拿出短期内能够快速上涨的股票,卖方机构被迫关注消息面、催化剂和股价的短期刺激因素,这大大提升了服务的价值,显着强化了结果的重要性。

  进化论认为,在自然史上,并非最强壮的物种能够幸存下来,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将幸存下来。

  同样的道理,面对中国的市场环境,卖方机构没有权利抱怨,只有调整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否则将被淘汰。

  我自认生性愚钝,天分有限,但对理论的兴趣十分浓厚,对密实的逻辑、原创的看法和扎实的数据极为倾心,相对而言对短期结果的正误不够留意,对人云亦云的想法颇为排斥。回头来看,在现实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说到底,商业机构是在赚取利润,而不是在发展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未来3-6月趋势的判断上,尽力提高准确率,并随时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最重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资产重估的说法多少见知于世人,与下半场的判断有一些关系。知之罪之,皆由此起。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已经被完全证明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预言,但是对于仔细研究过所有相关报告的人来说,情况可能略有不同。

  中国金融市场过去十几年从无到有,潮起潮落,浪花淘尽英雄。以我这种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来推想,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里,以差价交易为手段,累计接近十万倍的回报率,运气之外,这样的投资能力未必代表中国市场的巅峰水平,但应该可算得是一时之豪杰而无疑。

  作者稍有过从的朋友中,这样的豪杰颇有几位。作者偶尔静室闲谈,向他们请教投资之道,于交易和风险等领域获益颇多,而所由来者,他们均以为下半场的预言过于惊人,并且对于理解2009-2010年大类资产市场的趋势很有帮助。

  在金融市场上,犯错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从传纪上看,自上而下骠悍如索罗斯,自下而上英明如巴菲特,也常有判断和执行上的失误,风险控制的关键之一在于及时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回头来看,我们认为在下半场预言的营销方面,最重要的错误和教训在于过分看重观点的差异化,对于金融市场的短期趋势和情况变化重视不够,判断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客户的现实需求。2011年对于经济周期的看法,情况是类似的。

  不少人认为我们对于客户沟通和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国际经济和市场的变化留意不多,对于产业和财政政策的变动不够敏感,这些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个更重要的背景也许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意见市场中,需要选择差异化的策略,并在自己可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多下功夫。

  相对而言,对于国际经济和市场变动,我们缺乏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判断和看法相对于外资投行而言很容易人云亦云,或者信口开河,价值实在有限。解读和预判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脉资源,勤勉地现场服务和沟通客户需要强健的体魄和繁密的现实信息,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比较优势实在不很明显,所以选择了退而结网。但毫无疑问,我们认为这些方面的功课,对于买方机构来说,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也理应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尊重。

  2011年新财富在排名机制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全面引入了券商的自营和资管部门,这是一个十分大胆和有些冒险的跃迁。其正面影响在于:投票权的进一步分散化降低了拜票活动的有效性,并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分析师的市场影响力和价值;负面影响在于:这显着冲击了卖方研究业务的商业模式。一家券商的分析师为了票权积极免费地服务于另外一家券商的自营部门,这种局面十分现实,也十分怪异。

  如果着眼于市场影响力看问题,未来可以进一步将券商零售经纪系统的营业部总经理纳入投票群体,这使得票权更全面,并且会引导券商和分析师将研究业务转化为公共产品,免费服务社会公众;如果着眼于专业性看问题,那么票权可能应该大体等同于券商的客户范围。

  未来合理的做法也许是:新财富可以同时引入不同的排名机制,分别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或者媒体在排名市场的竞争演化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四、卖方研究业务未来方向

  中国市场目前大约有四十多家机构从事卖方研究业务,相比之下,华尔街可能不到二十家,其分仓市场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前十家机构。存在如此多的卖方机构反映了中国市场的活跃和竞争的激烈,折射了过去数年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但问题也有所积累。

  中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常提到的一个判断是许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例如1990年代末的纺织和家电行业,过去几年的钢铁和电解铝行业等。

  目前的卖方研究领域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是否需要行业整合,也是值得考虑的大问题。

  在实业领域,过剩产能的消除依靠两个力量,一是持续的亏损迫使一些企业退出;二是产品和管理的提升使得现有企业获得合理溢价。金融领域的情况也许类似。

  我所怀疑的是: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萎缩,加上卖方分析师成本的高企,可能已经使得边际上的券商难以由此获利,行业整合的压力正在开始显现。未来从事卖方业务的机构在目前的数量上减少一半,也许不会是过于激进的估计。

  看起来行业可能向三个方向演化:一是将目标客户从机构投资人扩大到零售经纪系统的高净值客户,继续以3-6个月的差价交易为目标,研究和服务两手抓,通过费率的提升来交换利益;二是与投资银行业务更紧密地融合,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对行业中长期趋势的合理把握来增强公司的业务的承揽能力和定价能力;三是向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资产管理和自营等买方业务转化,学以致用地追求业绩报酬。

  随着卖方研究业务未来的演化,排名市场的规则可能也需要跟进和调整。  
 [1] [2] [3]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