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盈率到市梦率是制造泡沫的过程

曹中铭 原创 | 2007-01-15 23:16 | 收藏 | 投票

    2000年,中国证监会为尝试市场化发行,闽东电力有幸成为“试验品”,结果弄出个88.69倍的“天价”市盈率。但这个被闽东电力保持了六年的记录却被中国人寿给“刷新”了,全流通模式发行的中国人寿居然能以94倍的市盈率亮相,确实让市场惊叹了一番。

    中国人寿能创出新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一,股改后催生的牛市行情气势如虹,在众多大象的“哄抬”下,2001年的历史高点被一跃而过,并且其后新高不断,市场高涨的人气为中国人寿的高调发行奠定了基础;其二,去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业绩同比增长72.2%,A股询价前,其H股大幅上涨,去年12月13日H股收盘价还是18.96港元,到A股询价开始,H股已涨至24.35港元,如果不是“打折”,中国人寿的A股发行价格可能会高于18.88元。当然,其发行市盈率也不会是94倍了。

    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在高喊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其中市盈率就是参照之一。此次中国人寿的发行无疑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一步登天的畸形表演显然是“接轨”接过了头。在中国人寿的发行价确定之后,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近百倍的发行市盈率影响有限。结果在人寿上市后,其动态市盈率跃升到200倍。成熟市场的市盈率一般也就20倍左右,而中国人寿的“高高在上”让人真的看不懂。笔者曾在腾讯财经刊发《中国人寿上演牛市中的“童话”》一文,指出中国人寿的发行是在H股影响下的“模仿秀”。如今看来,中国人寿是要走特立独行的路线了。

    从市盈率到市梦率,凸显出市场的疯狂。股改之初,曾导致市场进行价值重估,并由此引发了牛市行情,而在股指处于高位之时,市场上又有人大谈什么价值重估。其理由是,以往那种以市盈率、市净率为指标的估值方法已不合时宜,在牛市环境中要以资产来重新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此种说法表面上看非常在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投资于证券市场是要讲求回报的。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不能支撑股价的话,什么样的理由都会显得苍白。就像是当年的网络股造就的市梦率一样,这样的虚无理念能站住脚吗?

    其实,资产重估是在为股价的泡沫寻找借口,是要将股价泡沫“合理化”。这显然是与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背道而驰的,资产重估的实质是制造“价值泡沫”。

    可笑的是,在经过股改逐渐实现全流通之后,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再有人重提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了。当然,如果A股市场真要接轨的话,也就不可能有这么疯狂了。就在近期,包括国际大投行大摩以及中金公司在内的国内外机构对A股的走势发出了警告,指出A股市场已经存在泡沫,特别是工行、中行等金融股更像是被吹大了的“肥皂泡”。但从A股的走势看,似乎意犹未尽,大有不达3000点不罢休的气概,而这几天包括三线垃圾股连拉涨停的狂飙则说明,在市梦率的影响下,泡沫所隐含的风险在日益聚集。

    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泡沫吹到多大,终有破灭的一天。市场浮躁心态下制造泡沫的结果,最终还得由市场来“消化”。事实上,当工行、中行巨量回调后,市场仍然有人在大力鼓吹,这不能不让我们为A股的未来走向表示出担忧。

    本文链接 http://finance.qq.com/a/20070112/000308.htm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