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并非都是理财好手

曹中铭 原创 | 2007-11-19 11:52 | 收藏 | 投票

    有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了,在大盘出现调整的时候。

    截止昨天,有超过20余只的证券投资基金面值跌破1元。其中,中海优质成长、天弘精选、天治核心等三只基金的面值低于0.92元。这些跌破面值的基金,主要是由于近期进行了拆分或大比例分红之后才出现的,当然市场的调整是最主要的诱因。

    一旦遭遇调整,基金面值就下跌,其实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而其中不正常的是,某些基金净值的下跌幅度似乎并不小。以上述三只基金为例,其跌幅就超过了8%,这几乎与近期大盘的跌幅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基金在选股水平上,基金所持股票在抵抗股指下跌中,与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好象没有多大的区别。

    当年证监会引入证券投资基金,除了有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外,引导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其主要的宗旨之一。事实上,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在诞生的初期,大都是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随着大牛市的来临,基金的表现亦引起不小的争议。“扎堆”、“抱团取暖”是目前基金的投资模式。基金的解释是,A股市场中真正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基金的解释在诸如中行、工行等大型蓝筹股中得到了体现。一方面出于配置权重股的需要,另一方面恐怕与其“蓝筹”的身份不无关系。

    基金都在进行真正的“价值投资”吗?至少笔者表示怀疑。

    本轮大牛市启动以来,基金的表现可谓抢眼。无论是去年上半年普涨行情中有色金属类股票的超强表演,还是下半年众多“大象”的翩翩起舞,基金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仅仅只是在今年上半年的低价股、题材股行情中,基金遭遇到了少有的郁闷,但随后在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调整的影响下,基金又重夺市场的话语权。

    其实,今年下半年蓝筹股、权重股的飙升,基金再次采取了“抱团取暖”的操作方式。一来尽管经过了“5.30”的大震荡,但蓝筹股几乎没受到多大的影响,股价以及市盈率仍然高高在上;二来在监管层调整印花税的背后,倡导“价值投资”的意图一目了然,在此背景下,基金或许只有投资于蓝筹股了。特别是在新基金发行异常火爆的时候,新成立的基金囿于契约的限制,不得不有股指处于高位时继续加仓,此时只有那些蓝筹股才会进入基金的“法眼”。

    但后续问题出来了。基金纷纷扎堆于蓝筹,又导致蓝筹股的价格一路上涨,并进而带动了股指的大幅上涨,继而创出了6124点的历史高点。另外,在蓝筹股股价上涨过程中,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亦大幅上升,高峰时曾达到70余倍,已将2001年66.99倍的市盈率抛在了后面。“三高”格局下的市场风险可想而知。

    也正是由于意识到了基金发行时的疯狂以及市场所蕴藏着的风险,证监会自9月份便暂停了新基金的发行,这对于一个资金推动型的股市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基金“抱团取暖”演绎了财富效应,但也是因为“抱团取暖”导致了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来自全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8日的股票基金遭遇重创,其中6只基金跌幅超过5%,35只基金跌幅超过4%,泰信先行大跌5.9891%,跌幅第一,万家公用和泰信优质紧随其后,分别跌5.9896%和5.4122%,指数型基金再度成为重灾区,红利ETF和180ETF跌幅超过5%,上证50ETF、深证100ETF、嘉实300、大成300的跌幅也超过4%。此数据亦说明,当基金抱不成团时,其后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

    毋庸置疑,基金在牛市时创造出的财富效应与市场的行情因素有关,但在熊市时,包括开放式基金在内的国内基金同样有跌破面值现象产生,即使基金“抱团取暖”时亦是如此。当整个市场都不“暖”时,基金的理财能力亦遭到投资者的质疑。

    基金跌破面值,凸显出投资于基金也存在风险,基金的理财神话也由此破灭。基金,投资者想说爱你还真的不那么容易!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