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与你无关!

蔡鹏生 原创 | 2007-11-28 11:47 | 收藏 | 投票
  好梦香甜,都不忍打破。在梦里,你是否又看见了廉租房与经适房?好好继续你香甜的梦吧,让幸福持续得更长久。尽管,只是在梦里。

  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够得上购买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标准的。

  这是北京市建委刚刚公布的北京市城八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家庭收入、住房、资产标准。其中,廉租房保障家庭1人户年收入为6960元及以下,经济适用房保障家庭最低年收入为22700元及以下。(《京华时报》)

  经济适用房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房。

  因为住房,理论上来说只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完全市场性质的商品房,一类是政府保障性质的廉租房。在商品房与廉租房之间加设一个经济适用房,相当于政府与公众讨价还价,一则政府财力有限修不起太多的廉租房,二则公众自己多少还有一点支付能力,于是政府少赚一点,公众自己少交一点儿房款,彼此各让一步,相当于准廉租房。严格意义上,可以划分进廉租房行列。

  抛开这个话题不论,说说北京市的这个标准。

  北京市在2006年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6097元。此前,2005年为32808元,2004年为28348,2003年为24045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正常情况下,北京市2007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将超过4万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如果夫妻双方同时有工作,还想申购经济适用房,必须保证人均工资分别只达到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符合此条件的北京居民能有多少呢?

  此前在报道北京市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时,有媒体强调,约6成人未达到平均收入标准。实际上,那是正常的,类似统计中,肯定会有半数以上达不到平均数。然而,其中相当多数应该会在平均数左右徘徊,低到平均数标准一半左右的人数比例,应该相当少。同时还结合在一起组成家庭的比例则少之又少。遑论三口之家的收入在20880元以下才有资格入住的廉租房标准。

  绝大多数人,本来与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无关。与廉租房及经适房无关,就只能买市场化的商品房,在北京城八区,早过万了,一套房子过百万。再回过头来看可能达到4万多元的平均工资收入,何其可怜。

  理论界过分强调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调节功能基本是一个错误,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专家言论”。所谓廉租房,包括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只不过是整个住房体系中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罢了,是在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之后,针对少部分弱势群体出台的特殊优惠,不可能用来作为整个住房体系与调控措施的核心。绝大多数国民,注定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购买市场化的商品房。

  一个国家住房体系的核心问题,永远要关系最大多数国民。是普通国民的平均收入与住房价格的比例关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工作多少年的总收入能够买得起一套象样的房子。

  现在说房价高,不仅仅是相对于一些超低收入群体来说房价高。很残忍地说一句,在保障体系之外,市场化的房价高低已经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买不起。现在说房价高,是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太高了,完全与收入不成比例。他们关心调控,首先关心的,就是通过调控,能否让普通国民的平均收入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比例,以便让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相对轻松地买得起市场化的商品房。其次,才是如何对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的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而现实,却在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以前,住房体系、调控核心已经越来越向着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转进。一提起住房体系,一提起住房市场调控,就特别强调廉租房、经适房,似乎有了廉租房与经适房就可以包打天下了,实际上,可以看做是房价全面失控、调控政策全面失败的标志。它标志着,需要抬高房价拉动GDP、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它标志着,没有办法或者不想使普通国民的平均收入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比例,没有办法将大多数人从房奴境况中解放出来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底线保障上稍稍下一点功夫,给为数越来越少的弱势群体提供底规格的保障房。

  确实是越来越少。在北京市居民人均收入与职工年平均工资都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新的申购经济适用房的收入标准,从统一的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变成了家庭人数不同则标准也不同,必须是5人户家庭的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才有资格申购,3人户家庭收入则降到了45300元。于是,又有一大批家庭失去了申购资格。

  在普通国民的平均收入与住房价格已经完全不成比例之时,片面强调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甚至陷入了残忍的恶性循环圈。因为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建造资金,相当部分来自于商品房市场。成思危先生建议由本级财政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不低于20%的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廉租房建设。但土地出让金本身是造成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为了建造更多的廉租房,就必须将土地卖得更贵,让更多的人买不起房,让买了房的人更加痛苦!

  我们希望弱势群体得到关怀、有房子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多么美丽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同时坦然接受绝大多数其他人为高房价所苦、被迫大半生做房奴,甚至连买得起房的最起码的希望也失去了的现实。我们不希望,住房市场的主要问题,被一个相对次要的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给彻底掩盖了。

  不要指望能通过不断扩大廉租房以及准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将我们所有人包含在供给体系之内了,我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注定不可能有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住。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体系可能以廉租房与经适房为核心。除非如新加坡这样人口高度猬集且公共财政特别富裕的城市国家。北京市建委刚刚公布的这一标准又一次提醒了那些依然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的人们。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我们辛辛苦苦工作,劳动所得为什么不足以让我们住进好一些的房子里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适应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何况,还是连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也不可得。

  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不高,建造房屋所用的原材料价格也没有贵得离谱,普通劳动者在使用并不贵的原材料建造起了房屋之后,房屋的价格为什么会突然贵得离谱?同样有开发商参与,为什么“小产权房”就不那么贵呢?

  或者,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问这些问题是过于奢侈了,他们只想关心:什么时候,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能够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无论通过大幅度提高社会平均工资,还是通过大幅度降低房价,总之,只要是劳动收入能够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就够了。他们需要整个社会正视这一点。他们希望这一点,能够成为任何一次调控行为的重心。他们不希望如此明显的基点被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本来是目前中国房市显而易见的核心问题。住房体系要围绕其旋转,调控措施必须从这一源点出发。唯此,才真正启动了能令所有人受益的阀门。

  否则,只好回家找个高枕头做梦。在梦里,至少还有住进廉租房与申购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但愿只是在梦里。放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申购经适房的标准,一个理想化的三口之家,年总收入只能在45300元以下,扣除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及所得税,到手才三万多,能存到钱买得起4000多元/平米的经适房吗?据说在北京,一个房号就已经炒到了10多万呢。
个人简介
梅塞尔切割焊接(中国)有限公司,是德国独资企业,1995年8月1日成立,总投资6560万元。生产高技术的数控等离子及火焰切割机,产品50%以上出口。公司以高新技术,优质产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公司被评为“全国双优外商投…
每日关注 更多
蔡鹏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