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不能总在“温室”里成长

曹中铭 原创 | 2007-12-17 17:06 | 收藏 | 投票

    证券投资基金诞生以后,其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早先的A股市场投机盛行,股指大起大落,股价暴涨暴跌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小投资者成为其受害方,整个市场亦深受其害。管理层推出基金的初衷,意图在于通过基金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并倡导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

    作为A股市场的“新生事物”,基金在问世之后,即享受到管理层的厚爱,如新股询价制实施以前,每逢新股发行,其中发行总量的20%定向向基金配售。在常常演绎“新股不败”神话的市场中,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其实,在管理层大力推崇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今天,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同样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如果说为了扶持基金的发展,当初的政策倾斜还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市场磨练,管理层逐渐放开手脚应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同样以新股发行为例,参与累计投标的询价机构仍然可以网下配售发行总量的20%,并且还可以进行网上申购。由于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奉行“资金为王”的事实,客观上更多的新股筹码被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收入囊中,从而遭到市场的诟病。

    显然,无论是在诞生之初还是在目前,基金均在分享着“政策溢价”与“制度红利”。如此格局,持有人获取了较好的回报,但基金也因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毕竟在资金本市场中,财富效应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为分食利益而来,谁也不愿意成为市场的“冤大头”。

    笔者无意贬低基金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事实上,2003年底至2004年初的跨年度行情“五朵金花”的绽放,以及此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中,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问题在于,基金在其内部治理与进行市场操作中,并非没有偏颇之处。

    “基金黑幕”、利益输送、“上电转债门事件”、基金“老鼠仓”等事件的出现,从侧面说明基金在内部治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类似现象的一再发生,监管是一个方面,恐怕更与其内因有关。如何更好地规范基金的运作,防止基金放大市场的风险,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本轮牛市行情则反映出基金的另一面。今年上半年由于低价股、题材股的疯狂,导致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遭遇集体郁闷,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调整之后,基金即迎来了宣泄的机会。蓝筹股的大幅上涨,基金净值的水涨船高,吸引了更多的基民纷纷加盟,反过来又影响到股指的进一步攀升。5000点之上,当市场再一次进行市场泡沫的大争论时,基金却大肆宣扬要享受“蓝筹泡沫”,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泡沫,也有破灭的一天,果然市场调整不期而至。

    说到底,这还是与基金得到监管层的呵护有关。“5·30”之前,针对市场的疯狂投机,监管层果断采取了调整印花税的政策,而对于高举价值投资的基金,当其同样进行疯狂投机时,监管层却选择了缄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当四只基金系QDII投身海外遭遇“翻船”之痛时,当基金制造的泡沫放大了市场的风险时,笔者以为,监管层不能再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温室”中成长了。毕竟温室中培养出来的鲜花经受不住室外的烈日与风雨,而且,出于基金自身发展的需要,基金也该从“温室”中走出来。

    随着QFII的大扩容,更多的境外资金将渗透到国内证券市场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A股市场将不再是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对决,而是机构力量之间的真实PK,如果国内基金总是像“特保儿”一样受到特殊照顾,又会有多大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呢?

    至少笔者表示怀疑!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