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沫的“泡沫”

曹中铭 原创 | 2007-03-01 13:45 | 收藏 | 投票

    当证监会以官方的身份表态“目前的股市还是需要稳定发展,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股市泡沫论的讨论上”的时候,似乎预示着持续近两个月的泡沫争论应该“寿终正寝”了。

    事实上,关于A股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PK对决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但是,泡沫的争论显然已经影响到了二级市场的走势。从元月底到二月初的大跌,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宏观调控的原因,明显是片面的,“泡沫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证券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泡沫的产生地。牛市时有泡沫,熊市同样会有泡沫存在,只不过泡沫的大小程度不同罢了。牛市时,当股票价格高企,市盈率突破一定的界限,风险越来越大时,关于泡沫的争论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由股改所引发的价值重估行情,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大大好于预期的背景下,已向纵深发展了。经历了四年多大熊市的洗礼,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市场本身,都需要一轮大牛市与之“一刀两断”。但是,牛市的强劲却又出乎市场的意料之外。除了去年七八月份出现了调整,其后股指涨势如虹,诸多整数关口被轻松跨越,2001年的历史高点2245点居然没有像样的“抵抗”,而且大盘一口气就上攻到3000点关前。

    中行、工行、中国人寿等的上市,将指数泡沫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存在缺陷,导致指数泡沫越吹越大,许多投资者在去年下半年的行情中只赚指数不赚钱,而这样的牛市也为市场所诟病。让市场感到迷惑的是:这样的牛市还能说是健康的吗?

    在指数权重股的带动下,许多个股也是一飞冲天。以静态市盈率来计算,股指大跌前,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均已超过30倍。与当初启动股改时相比,几乎翻了一倍。而且,作为权重股的中行、工行、中国人寿等,它们的市盈率更是高得离谱,其股价最高时基本上已透支了未来一两年的业绩预期。当然,这几家仅仅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有泡沫意味着存在风险,谢国忠、吴敬琏、罗杰斯的“泡沫论”正是由此而来。在市场的争论中,他们的“泡沫论”也受到了市场人士的“狙击”。后来,谢国忠改口了,说什么“市场有泡沫,但泡沫不一定会破”,而罗杰斯也来了个“脑筋急转变”,只说A股市场的“股票价格太高”,暂时不会买入等等。

    其实,在双方对泡沫争论得如火如荼之时,市场上最希望听到的还是中国证监会的声音,毕竟 A股市场还没有脱离“政策的怀抱”,来自管理层的声音更能让投资者辩明方向。而问题恰恰在于,中国股市管理层的“无形之手”何时才能不左右市场?

    在股指出现大跌基金赎回愈演愈烈之际,五只新基金发行开闸了,这是管理层在向市场释放的“信号弹”,以避免牛市就此夭折,本来就无可厚非。而管理层亲自出马界定“泡沫论”,其意义又非同寻常。

    A股市场不是要国际化么?不是要实现市场化么?如此的行政干预,市场化又从何谈起?作为股市来讲,其运行有自身的规律,而趋势一旦形成,外力也只能阻滞一时。尽管笔者并不怀疑管理层的良苦用心,但其做法值得商榷。

    至少在近阶段,关于股市泡沫的话题不会有人再提起。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股市离真正的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透过管理层的所作所为,使市场深切地认识到,管理层关于泡沫的“明示”,其实也是一种市场“泡沫”。

    http://web5.jrj.com.cn/news/2007-02-13/000002001969.html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