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募集资金的“紧箍咒”

曹中铭 原创 | 2007-04-02 00:09 | 收藏 | 投票

                        2007-03-21《每日经济新闻》沸点特稿
 
  不重主业重“副业”,是某些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
 
  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参与打新、申购的资金已经超过百亿元,而业内人士认为那些没有公告的则更多。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取得成功后,证监会的“亡羊补牢”之举决非多余。但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通知还是停留在通知上。如果没有具体的监督措施,最后也可能还是一个空头通知。事实上,去年“新老划断”后,新股上市首日的火爆表现,无疑刺激了诸多上市公司的神经。一级市场上的套利引得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甚至于募集资金一到帐即欲投入一级市场打新的也大有人在。
 
  在最大限度发挥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幌子下,上市公司进行打新、申购似乎无可厚非,毕竟存放于银行的利息与打新所得相比相差太远。然而,打新并非毫无风险,2004年下半年新股挂牌首日开盘即跌破发行价的比比皆是。
 
  而且,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打新,也是其与民争利的表现。目前的新股申购制度信奉的是资金为王,谁的资金量大,中签的机会就大。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股市资金充足,本来新股的中签率就较低,中小投资者中签如同中彩一般,加上募集资金前来搅局,无疑减少了其他投资者的中签机会。
 
  话说回来,既然上市公司有“闲置”的资金进行打新,当初就没有必要发行新股,无论是首发也好,还是后来的增发、配股或发行可转债也好。否则,其与股改前的“圈钱”行为又有何异?
 
  热衷于打新或申购,无非是“利益”两字在作怪。资本市场确实诱人,但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做强做大、是否有竞争力,决不是靠这类“副业”就能实现的。很明显,不忙主业忙“副业”,只能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在发展方向上陷入了岐路。
 
  因此,管理层有必要拧紧募集资金的“紧箍咒”,一来有利于打造一个诚信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股市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我觉得,募集资金作为证券市场的功能之一,其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发挥资源的财富效应,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回报。但是,某些上市公司在将资金募集到手后,或闲置,或更改用途,或挪作它用,从根本上违背了当初招股说明书的承诺,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这样的公司,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各高管,有关方面都要拿出有力的处罚措施。唯有如此,这样的通知才真正有用。

    本文链接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63339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