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黑嘴”何时休?

曹中铭 原创 | 2007-04-07 22:33 | 收藏 | 投票

    与大牛市相伴而行的,是市场上“黑嘴”的重新活跃。熊市时,由于市场信心严重不足,许多投资者对股市敬而远之,不少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因业务量大减,不得不关门大“吉”,某些“黑嘴”也就失去了害人的舞台。而目前的大牛市,显然又为股市“黑嘴”提供了新的机会。

    据上证报报道,去年年初,无锡的章女士因收看某电视台的荐股节目后,支付近四万元的“入会费”,其资金在“黑嘴”的操作下,20万元缩水为四万多。如此算来,章女士去年仅因为“黑嘴”就损失了20万元。

    截止目前,由股改引发的牛市行情在去年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沪深大盘全年的涨幅超过130%,个股翻番的比比皆是,所有的股票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上涨,许多投资者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也有30%的投资者与牛市盛宴无缘,但像章女士这样资金缩水这等严重的毕竟还不多见,而“黑嘴”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

    “黑嘴”是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自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黑嘴”就犹如幽灵一般附在市场的身躯上,不仅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如同一颗毒瘤阻滞着市场的发展,其危害性当然不容忽视。有鉴如此,管理层先后颁布了相关法规来约束与打击“黑嘴”的违规行为。如中国证监会曾出台了《会员制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会员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设立条件、招收会员的方法等多方面作出了要求。去年10月份,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广电总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广播电视证券节目的通知》,继续对“黑嘴”们进行严厉的打击。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中的“黑嘴”早已“名扬天下”,作为曾经在国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券商竟然也有“黑嘴”,确实让投资者感到多少有点意外。应该说,券商研究部门都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定价能力,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比一般的投资者要强许多,但某些券商却也玩起了“黑嘴”的游戏。

    东方证券去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放了一颗“卫星”,报告称重庆啤酒应涨到60元。该报告认为,重庆啤酒的啤酒业务的价值空间为15.46-16.83元,而疫苗项目目前的合理价格48.75元,则合计公司整体合理价格在64.21-65.58元之间。重庆啤酒2005年度报告显示,东方证券持有692.38万股,位列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去年一季度,东方证券减持130余万股,二季度再次减持212万股,二季度末仍然持有重庆啤酒350万股,为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报告发布时,重庆啤酒的股价在24元左右,如果真的能涨到60元,那重庆啤酒的股价还应上涨一倍多。既然还有如此高的涨幅,东方证券理应增持才对,可东方证券在上半年并没有停止过减持,个中意味不言而喻。

    不仅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有“黑嘴”,就连被市场顶礼膜拜的QFII中也有“黑嘴”存在,看来这“黑嘴”是无处不在。去年11月24日,世界著名投行瑞银发布了《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报告,大幅调低了银行股的估值,并引起香港市场和国内市场银行股的一次“小地震”。当天,包括工行、中行等国内银行股均几乎低开低走。而今年的1月5日,瑞银集团大幅上调银行股估值的报告。相比当时的股价,国内银行股在低位时唱空,而在高位时却反向唱多,瑞银的“黑嘴”不是太“黑”了么?

    事实上,“黑嘴”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横行,与监管不力是分不开的。上述令章女士受害的那家咨询机构,2005年年检时是“暂缓通过”,而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对于暂缓通过的咨询机构,整改期间停止新增原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也不得以其他方式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很明显,章女士成为受害者,当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笔者以为,对于股市“黑嘴”的打击,不能仅仅只流于形式。如果监管部门不加强监管,不对那些恶意违规者施以重罚,再多的条条框框都形同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

    http://web5.jrj.com.cn/news/2007-04-02/000002111442.html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