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2006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董登新 原创 | 2007-05-17 08:23 | 收藏 | 投票
  2003——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连续4年超过9.5%,2006年经济增长甚至达到10.7%。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却是“外资”以及由外资带来的“外贸”。当然,这种投资推动型的经济高增长,也包括了本国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以及政府公共投资巨力拉动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这种经济增长缺乏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尤其是政府公共开支,如养老与医疗保障、教育支出等)支撑,它被国际友人看作是“急需改进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依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痼疾。例如,在中国环渤海地区的三省一市,每年都要向大海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以致整个渤海湾变成四季“红潮”,十年前渔民离岸10多米就能一网捞上半船鱼,但现在渔民打鱼要出海100多海里才能看到鱼的影子。也就是说,离海岸100海里以内没有鱼能存活,过去人丁兴旺的海边渔村现在已变成了荒凉的“废墟”。类似的废水污染还包括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除此之外,二氧化碳超标问题以及高能耗问题仍十分严重,在生态保护与企业赢利的矛盾上,政府与企业仍在做“猫捉老鼠”的游戏:你检查,我排清水;你走了,我排污水。众所周知,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因此,这种经济高增长背后的代价便是“高污染”与“高能耗”,这种经济高增长不仅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也缺乏经济质量支撑,当然,它是不可能持久的。

  作为以国企为主体的中国上市公司,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它们也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业绩增长。据报道,2006年度,沪深125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3701.3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66%;全部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6元,比这些公司2005年的0.21元增长了21.52%。为此,不少媒体及吹“牛”专家认定:中国企业已变得日益强大,盈利能力与竞争能力已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据此,他们推断中国股市攻上5000点或是1万点都不是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绝对数:1254个上市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为3700亿元,其中,工行、中行和中石化三家公司便占1413亿元,而且工行与中行均为2006年挂牌的上市公司。此外,2006年A股新增IPO数量为70只,应该说,这些新上市公司为全年实现净利润带来了巨大的新增份额。由此可见,所谓超过40%的净利润增长便是这样子增加出来的。

  其实,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增长21%的数据要远比净利润增长42%“水份”少,然而,每股收益的大幅提升,除宏观经济快速增长拉动外,在2006年仍具有诸多的偶然性因素,主要的增收原因不外乎三个:

  (1)上市公司“炒”股意外获暴利。2006年,中国股市从1000多点暴涨至将近3000点,在这百年难遇的疯牛中,一方面,由于“股改”的原因,许多上市公司在2005年下半年及2006年初的低迷行情中“回购”了大量本公司的廉价股份,并且承诺持有6个月之后抛售,结果没想半年后股市大涨而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这一部分股份“回购”公司从股价上涨中获得了暴利;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以控股或参股为名,直接从市场上大量低价买进其他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当然,卖出这些流通股仍需持有6个月以上,这些上市公司也因此而从“炒”股中获得了巨额投资收益。应该说,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市公司从“炒”股中所获暴利。(中信证券2005年实现净利润仅为4亿元,然而,2006年则为23.7亿元,是上一年的6倍。这便是中国猛牛的最好见证。)

  (2)资源垄断型上市公司由于产品价格暴涨而获暴利。在2006年度报表中,许多业绩大增的上市公司都是资源垄断型上市公司,他们主要靠资源垄断的唯一优势,通过“挖矿”或“卖矿”,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例如,贵金属、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便是此类。这些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飙升,并非来自公司盈利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真实提高,相反,它们所依赖的是“靠天吃饭”的垄断资源,这样的企业盈利状况当然是不可能持久的。

  (3)垃圾公司通过“报表重组”从体外获取巨额“转移性”利润。一些垃圾上市公司已经连续3年亏损后,因担心退市,或出于地方保护,一些地方政府总会赶在公司退市前的最后一个年度结束之前,四处寻找“救命稻草”,并承诺给注资方以优惠的税收待遇及其他“超国民待遇”,从而吸引本地或外地民营企业投巨资来重组这些“准退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带来的“报表重组”,便往往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山鸡变凤凰。比方,上市8年就有6年亏损的*ST长控,通过“报表重组”,第一季度每股收益在所有上市公司第一季度业绩中排列在第一位,第一季度每股收益居然高达4块多钱。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直叫人惊叹不已!

  综上所述,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具有诸多的偶然因素,并非中国企业在一夜之间真的就做大做强了。其实,我们的企业大多只是关起门来叫做“国内驰名”、“国内知名”,而真正打开国门,则可能就变成“国际无名”了。由于我们的民族企业主要是由国企和民企构成,一方面国企历史包袱仍未完全消化,另一方面民企也还量少且弱小,因此,我们的民族企业成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急不来、等不来的,我们必须学会脚踏实地,发奋图强,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一叶障目、夜郎自大、自欺欺人!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