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问卷调查透出什么信息?

曹中铭 原创 | 2007-06-29 10:33 | 收藏 | 投票

    先看下面的数据:

    央行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居民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中,股票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基金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刷新了1999年开展问卷调查以来的历史纪录。

    央行公布的四月份数据显示:一方面,4月份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出现历史上最大的降幅;另一方面,4月份居民户人民币贷款增加1236亿元,同比多增630亿元,成为当月贷款增长的最大推动力量,这也是我国居民户首次从净储蓄者变成了净融资者。

    日前,央行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四成居民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而选择更多储蓄的仅占26.3%,这也是股票和基金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成居民的首选。

    银行储蓄大搬家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楼市疯狂、股市火爆,成为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最好诠释。当前,国内经济呈现出过热的苗头。投资增长再度加快,CPI居高不下,且有走高的趋势。相对于目前的CPI数据,尽管自去年经来历经四次加息,但如果扣除20%的利息税,银行利率实际上为负数。

    很明显,居民从原先选择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手段到目前的储蓄大搬家现象的出现,且股票和基金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成居民的首选,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自2005年启动股改以来,中国A股市场就迎来了一轮大牛市。从998点算起,到上证指数最高时的4300余点,股指上涨了三倍多。去年,沪深大盘涨幅均超过130%,许多投资者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市场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加盟。特别是今年春节后,低价股行情风起云涌,股指出连创新高。客观地讲,其时投资者对于新高已经有点麻木了。

    证监会两次“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被市场当成了耳边风,央行的政策“组合拳”也如同“隔靴搔痒”,市场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前行。尽管5月30日,财政部宣布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股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但丝毫没有动摇投资者的入市信心,每天20多万的开户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储蓄搬家,股票和基金成为首选,从侧面反映出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毕竟目前的负利率对于理财意识日益浓厚的老百姓来讲,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相反,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一方面可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储蓄搬家,股票和基金成为首选,也反映出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的匮乏。股票与基金反而成了最佳的去处。去年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银行类QDII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但由于该产品投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并且由于其投资回报不太令人满意,吸引力非常有限。今年5月11日,中国银监会宣布放宽QDII投资境外产品的限制,但由于其30万元的门槛依然较高,一般的投资者还无力消受。

    实际上,仅仅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加息,是无法“撼动”流动性过剩的。缓解流动性过剩,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合力”。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6月20日,证监会颁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并宣布从7月5日开始施行。

    应该说,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其效果到底如何则还需观察。事实上,央行的问卷调查,除了居民理财观念改变之外,同样折射出流动性过剩的一面。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