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大“扩军”影响几何?

曹中铭 原创 | 2007-07-26 11:4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保资入市资金悄然“扩军”了,比例从原先规定的5%上调至10%。没有媒体的大肆宣传,保监会也没有正式下发文件。对于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保监会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方式,以传真或打电话来传达。

    业内人士测算,此次保监会上调入市上限,将新增资金800亿元。显然,800亿元并不是个小数目,但保监会悄悄地进行却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作为保险公司的监管机构,其如此的“低调”,似乎有违监管部门政务公开的原则;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相关客户对于保资的投向以及今后的收益情况也有知情权。况且,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实证明,保监会的“低调”运作,并非能捂得严严实实。

    利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国内保险公司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保险资金寻求“流动性过剩”的宣泄窗口。事实上,国内保险公司急欲进入证券市场的呼声早就有之,直到2004年年底,保监会出台《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两个文件,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才得以“阳光化”。

    但考虑到其时A股市场正处于大熊市之中,市场环境并不适合保险资金的大举介入,而且,证券市场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文件虽然公布,但其试水的程度居多,因此,当初规定保资的投资上限为不超过总资产的5%。

    然而,市场总是变化的。大牛市行情中个股股价翻番的比比皆是,“保险机构投资者不得投资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涨幅超过100%的股票”的规定显然已经落伍了。而保险资金也面临着无股可买的尴尬境地。有鉴如此,今年4月份,保监会不得不取消上述限制。

    此次保资大“扩军”,其额度相当于规模为100亿元的8只证券投资基金。一旦投入市场,必将掀起波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资本市场这个多方的逐利场中,保险资金入市,亦是为了保值增值而来,而决不是充当“解放军”的角色。

    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之前,牛市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在今年春节过后,低价股行情风起云涌。低价股、题材股股价一飞冲天的景象并不少见,新股民开户数爆升,日开户数从10万、20万、30万不断递增,最高曾达到创记录的38万。大量对股票知识一无所知的投资者蜂拥而入,无疑放大了市场的风险。为此,中国证监会罕见地于5月11日、23日两次发出“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而央行的政策“组合拳”也同时出手,在市场仍然不为所动的背景下,印花税调整便出台了。

    此项政策的出台,有挤压市场泡沫、打击投机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中透视出4335点为“政策顶”的意味。为之佐证的是,当股指暴跌之后股指重返4300点一线时,基金券商QDII开闸、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红筹股回归等政策鱼贯而出。这些政策的出台,改变了监管层的直接行政干预市场的方式,而转化为市场化的手段。因此,市场决不能忽视政策所发出的信号。

    当前股市处于震荡调整之中,成交量与行情火爆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在成交量萎缩的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人气已经涣散。要想重新聚集,决非一日之功。况且,那些所谓的蓝筹股股价高高在上,没有多少“剩余价值”;低价股虽然跌幅巨大,但却没有投资价值。保险资金此时低调“扩军”备战,笔者以为,在目前点位,其不会“轻举妄动”,入市的冲动并不强烈。因此,保险资金大“扩军”,远看像一只大老虎,其实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而已,至少在近期,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