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泡沫造就股价泡沫

曹中铭 原创 | 2007-09-14 11:02 | 收藏 | 投票

    股指冲上5000点之后,市场上又传来一片泡沫声。

    投资者对于泡沫并不陌生。岁末年初,当股指向3000点发动攻击时,关于泡沫的争论不绝于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一方都有足够的理由与证据,哪一方也没有说服谁,但是指数的上涨却将泡沫论击得粉碎。而在指数攀上3000点之后并走向更高的点位时,泡沫论反而销声匿迹了。

    给予泡沫论最有力回击的不是股价的上涨,而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今年4月30日,除S*ST国瓷未能如期刊登年报外,2006年度的年报显示,其余1453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604.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81%,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4元,较2005年的0.19元增长了24.63%;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2元,同比增长了25.3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30%,比2005年的9.07%提高了1.23个百分点。正是由于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才导致股指新高不断。客观地说,其时市场对于新高已经有点麻木了。

    节后如火如荼的低价股、题材股行情遭遇到了“半夜鸡叫”的当头一棒。但财政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举措只能封闭绩差股的上行空间,丝毫无法阻止权重股、蓝筹股创出新高的热情。

    毫无疑问,从7月中旬到现在,基本上是权重股、蓝筹股的天下。中国船舶跨上了200元大关,以往罕见的百元股票也不再是“神话”,股价在30元以上的个股比比皆是。这些对指数影响较大个股的连续上涨,带动了股指的强劲上涨,而市场也在频创新高的氛围中前行。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为股价上涨提供支撑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而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等则成为其中的“催化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中国股市能够见到5000点甚至是5300点。

    但是,从今年中报的情形看,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并非都是“货真价实”。截至2007年8月31日,沪市852家上市公司公布2007年中期报告。利润增长构成分析表明,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总额增长数绝对额为781.6亿元,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后的增长额为590亿元,即非金融类上市公司75.48%的营业利润增长来源于营业收入。深市方面,2007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678.9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04.1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14亿元和营业外收入42.49亿元,对利润总额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5.33%、1.35%和6.26%。与2006年半年度相比,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增长了50%。

    总体而言,无论沪市还是深市,其业绩中均存在一定的“水份”,其中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贡献是“罪魁祸首”。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应体现在主营业务上,依靠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注定是不长久的,也不可能长期支撑股价。但在二级市场上却将今年中期业绩增长进行了“升华”,并以此为依据,将股价大幅炒高。显然,正是由于业绩泡沫才造就了股价泡沫。

    既然如此,蓝筹股存在泡沫就不应怀疑,但在是享受蓝筹泡沫还是要警惕蓝筹泡沫方面,市场则有分歧。然而无论怎么说,在股价已经不低、股指处于高位之际,作为中小投资者,多一份小心,时刻保持谨慎的心态并不会错.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