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的中国股市,泡沫究竟能挤去多少

傅子恒 原创 | 2008-01-21 15:06 | 收藏 | 投票


  中国人民银行1月17日宣布,从1月25日起,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存款准备金率经历2007年10次上调后,2008年首度再次上调。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5%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标准。

  央行指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按照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8年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先前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的12月21日,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4.5%,距今次调整不到1个月。

  同样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宏观调控部署的具体落实,温家宝总理分别在1月9日与14日一周之内两次主持国务院工作会议,决定依照《价格法》,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社会公共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品涨价。中央政府以“控价令”方式直接干预物价,拉开08年宏观调控的序幕。这也是我国继1993年之后,15年以来首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物价进行调控。

                                      宏观紧缩:“有形之手”全面发力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热”到“过热”的临界点,相对于市场“无形之手”的自发调节,政府伸出了“有形之手”,且力度在不断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外贸政策等各种经济手段相继祭出:反通缩时期经常采用的赤字政策悄然退出,内外资所得税并轨,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十余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六次调整存贷款利率,调整出口退税与进出口政策,减免农业税费、将更多转移支付用于中低收入家庭;在行政措施方面,上调房地产信贷首付比例,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行为,加大处置开发商与政府土地交易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及至以“限价令”方式对关系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部分产品价格进行冻结。这一系列举措政策矛头直接百姓关切的热点问题,初步平抑了房价、物价上涨带来的社会震动与怨言。这是当前民众对经济生活的基本感受。

  而货币政策意在从资金“流动性控制”方面实现调控目标。

  这一切将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什么?

                                  股市影响:多一半清醒少一半醉

  全面紧缩“政策高压”给市场带来的压力是明显的。首先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准备金率上调与加息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对市场起到资金抽离作用。釜底抽薪,这是对房市、股市降温的最根本措施。单从准备金率来看,仅以1月17日最近的一次上调测算,央行上调准备金率0.5%,将可以冻结资金约1900亿元。尽管从总量来说,这一资金规模尚不及一只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但是从累积效果来看,央行持续上调准备金率与加息频率繁密,其累积量已经十分巨大:以2006年末8.5%的法定准备金率计算,经历2007及此次11次上调之后升至15%,仅这一政策即已冻结资金超过1万亿元。

  而货币政策带给市场继续的紧缩预期,这是影响股市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如果物价压力不能缓解、宏观调控目标仍不能实现,无论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仍有持续的运作空间;换言之,此次的上调准备金率不会是最后一次。

  “预期”是证券市场的灵魂,央行持续的紧缩对市场具有的政策高压的“宣示意义”,其效应不能忽视。

  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收入政策的政策共同发力影响的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与市场盈利机会,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会否放缓,将是决定2008股市估值与价值判断的“基本面”的决定因素。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的一种补充。从政策效果来看,中央政府颁布的“限价令”影响只是短期的。由于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2008上半年、尤其是春节前后物价上涨的压力,其带有在特殊时期、特殊阶段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只是一个短期“救急”性质的、临时性的“治标”之策。从具体控制品种来看,油、汽、水、电、供气供暖、公共汽车服务、学校收费等关系一般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可以视为是调控政策特别关照中低收入群体。其对股市的短期影响基本是“中性”的。

  但政府“限价”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供给短缺。本质上来看,物价上涨代表着更多的货币对相对不足的物品进行追逐,实际一在于货币发行过多,二在于有效供给不足。从长远来看,如果影响物价的根本因素不能消除,行政限价的结果只是将当前的涨价压力向后推移,最终受压的物价仍有释放冲动。着眼于08年全年,从短期来看,我们预计行政措施短时期对价格的压抑,会随着限价令的取消或放松,一些涨价压力较大的行业与产品(如油、水、电、汽、食品、交通公共服务等),晚些时候仍将会有释放冲动,其影响也在于两个方面:生产上述产品的相关上市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增长的新机遇,以上述产品为原材的上市公司将带来负面冲击。

                                         “泡沫”究竟能挤去多少?

  持续涨升之后的我国股市,“泡沫”的泛起已经成不争的事实。而高压之下的股市泡沫能挤去多少?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这样一个基本判断:A股的牛市会逆转吗?而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还得对2008年的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向作一研判。

  展望2008年,我国经济在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共识是:经济增长列车在政策“组合拳”的多重强令之下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将继续高速运行;CPI将在上半年惯性上升后增速下降,仍将呈现温和通胀而非全面通胀特征;人民币升值是全世界的预期,这一趋势不会逆转,预计升值速度将会加速,升值幅度将有望超过07年的7%;财政与信贷政策“双紧搭配”之下,固定资产受到控制压缩;产业政策更倾向于那些瓶颈产业;消费政策有望更加积极。

  在国际市场方面,高油价、高资产价格等不确定性因素将继续存在。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将继续成为引领世界增长的强劲“引擎”。这一局面奠定证券市场的宏观基础。

  在市场结构影响方面,温和通胀总体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瓶颈产业的倾斜政策给这些领域提供机遇;尽管货币政策持续趋紧,但人民币升值这一重大问题仍将使中国境内成为热钱的流入聚集地,从而对A股市场构成资金支撑。高资产价格将对广义资产、资源、公共服务等类的股票构成“利多”;消费品市场、尤其是进口导向市场在政策鼓励与调整之下面临新的增长机遇。这些因素都预示着,尽管调控措施日益严厉,但股市在2008年仍然具有牛市基础。当然,由于2007年我国股市接近翻番,市场泡沫增大,股市的具体走向在政策方面,取决于国家直接针对股市的具体政策。市场机会更多在于结构、个股方面。后市尤其应该关注,此次被管控的部分产品在短期受压之后累积的涨价冲动对各自股价的影响。从市场运行角度来看,由于2007年度我国股市接近翻番,08年的行情即使判断仍属牛市,其最可能的方式将是以波段涨跌方式运行,而如果股指能够基本保持稳定,股市“泡沫”的挤压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