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

欧国峰 原创 | 2008-12-22 15:58 | 收藏 | 投票

 

A股在2008年的单边下跌,同样出乎监管层的意料,并将其置于尴尬境地。
2007年10月份的最高6125点算起,至2008年10月的最低1664点,A股累计跌幅高达73%。在A股持续下跌的过程中,监管层逐渐改变了年初“冷静”的态度,开始强力“维持市场稳定”,但结果并不理想。
对于这种情况,已有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监管层当然有义务维护市场稳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知名学者、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表示。他认为,2007年的暴涨,是导致2008年暴跌的重要诱因,而监管层当时在新股发行、发展机构投资这方面,有“火上加油”之效。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也持相近看法,并向本报记者指出:监管层“维稳”遇挫的重要原因,在于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够、制度安排不合理。
 
政府“维稳”多次失败
 
从监管层的动作上看,尽管年初A股已自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下滑了17%,但显然仅被看作是正常调整。
2008年1月7日,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打击非法证券活动,非法证券活动民事诉讼解禁;两周后,又发布了《关于查询、冻结、扣划证券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与此同时,1月29日,证监会发布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2月份,证监会宣布创业板主要规则和制度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将适时公开征求意见、在修改后发布实施。
这表明,监管层年初的工作是有条不紊,希望完善牛市行情中未能开展的市场建制工作。客观上,也显得对当时市场上已经响起的“救市”呼声不予置理。
4月份,当上证指数3000点一度告急之后,监管层开始了转变思路,重视市场稳定。当月下旬,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持有或控制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的,应当披露。5月份,证监会有关人士对基金公司提出要求-----树立大局意识、维护市场稳定。
“维稳”一说由此产生,并成为监管层的主流倡议,但效果并不好。
在证监会发布大非减持意见之后,A股曾掀起一波不到20%的小反弹,但随后进入加速下跌,至6月12日跌破了3000点。在这种情形下,6月、7月,证监会主席尚福临多次直接讲话,要求机构全力维持市场稳定;新华社也接连发表文章鼓劲,但也未能扭转市场的跌势。甚至于机构普遍看好的“奥运行情”,也仅在奥运开始前的一个月勉强维持了平盘整理,北京奥运会开始的当天就大跌了4%以上、奥运开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大跌5%以上!
9月18日,上证指数已跌破2000点,最低到1802点。最终,迫使监管层同时出台了三项利好:证券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汇金公司将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即使如此,A股在连续暴涨收复2000点之后,再次扭头向下,并于10月28日盘中创下1664点的新低。
 在股市持续暴跌的同时,宏观经济面也在不断恶化。最终,中央决策层在11月份明确了全力“保增长”的目标,新增4万亿元的中央投资、广泛减税、频繁大力降息等。在这些措施的合理之下,A股终于再次掀起波浪式反弹,再次收复了2000点。
 
                                                机构投资者助跌
 
“维稳”屡遭挫败,不仅出乎市场意外,也出乎监管层的意外——一些过去被证明有效的干预市场的做法(如新华社的评论员文章),在2008年失效。
这种变化,除了证券市场自身成熟度提高之外,与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有关。其结果是,机构投资者所持股票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由2004年底的不足20%、上升到2007年底时的超过40%。但机构投资者不仅未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为,还在事实上成为推高市场波动的推手,而在弱市中主要体现为助跌。
据分析,如果以涨跌幅4%以上的交易日数作为观察市场波动性的指标,2006年以来波动性开始增加、2007年之后的趋势更明显。这个时间,正与监管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进程吻合。
为使结论更可靠,还具体统计了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8月18日之间,上证指数涨跌幅超过4%的交易日,各类投资者席位的交易情况。结果显示,符合条件的有36个交易日,其中公募基金席位的操作方向与大盘同向的有11次。进一步统计在当日席位成交额排行榜中居第一位的频率,公募基金席位更是稳居榜首、出现了9次。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募基金主导了当日的反常行情走势。
 
                                          追问监管制度
      
2008年的A股持续暴跌很不正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表示。
李振宁认为,证监会的“维稳”政策缺乏坚定性、持续性,是造成屡次挫败的重要原因。当年股改能成功,就是非常坚定、“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在稳定市场运行方面,监管层实际作为很有限,致使信任政府的投资者吃了亏。而监管层态度不够坚决的原因,根本上仍出于对资本市场重要性的认知有限。
在李振宁看来,机构投资者未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也同样是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公募基金“高估”了自己,既选股、又选时,但事实上根本无力做到。反观美国公募基金就不同于中国,基金认为其优势在于做投资组合,而不是战胜市场,所以美国的基金管理人只更注重股,不选时。选时靠股民自己,其在理财顾问的指导下就自身所持现金、股票、债券做合理配置。
二是国内公募基金的专业性不够,且所投资对象很分散。其投资所依据的信息、研究也都高度同质化,这种情形决定了投资决策高度雷同,在股市上涨都拼命做多,下跌时则比拼减仓速度。而美国以指数型基金、行业基金为主,走专业化道路。
三是国内公募基金的机制缺陷,甚至还不如私募基金。譬如,私募资金至少有10%的自有资金,且操作的资金规模相对小、持股也相对集中,不太可能出现将某只股票全部清仓的情形;但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大,持股数量也多,容易发生将某只股票完全清仓的情形。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取制度,也决定了其只注重资产规模和相对排名业绩。
 李振宁建议,监管层要真正“维稳”,还得靠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完善制度。譬如,当前“救经济”的措施较多,但“救股市”的政策不够。像融资融券、T+0等措施都是实质上增加市场资金周转的,股指期货也是战略性工作,都需要加速。为加快市场创新,就不应该多约束——像交易规则、推出新产品等,只要不违背《证券法》,就应该让交易所自己定;现在是不仅交易所无权,甚至证监会的权限也不够,应该逐级放权,国务院放权给证监会,证监会放权给交易所。至于公募基金,为从制度上促其成为稳定市场的力量,应该从鼓励发指数基金、行业基金,改革其管理费收取制度等入手。
个人简介
200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近4年专职投资,此前任《华商报》记者、经济日报社《经济》杂志高级记者、《投资者报》高级编辑、银河证券投资顾问。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