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救市背后的利益推手

曹中铭 原创 | 2008-02-29 11:1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涨涨跌跌是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牛市时,股指一飞冲天,个股股价大幅飙升;而一旦遭遇熊市,则截然相反。事实上,股指与个股股价的涨跌也是证券市场的魅力所在。

    这一轮大牛市行情走到现在,其轮廓一目了然。2005年启动,2006年呈现出火爆的格局,而到了2007年,则是涨跌互现。2005年,“千点论”不幸成为现实,尽管如此,998点却也是此次行情的起点;2006年上半年的市场基本上是普涨,其中有色金属类股票表现突出,下半年则是“大象”们的天下,特别是在工行上市后带领大盘冲上了极具象征意义的2000点后,更加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去年上半年的低价股、题材股在经历了此前的沉寂后,实现了“咸鱼翻身”的惊人一跃,但是,在财政部的“半夜鸡叫”打击下,股指被打得“变形”,监管层的一声“鸡叫”,也改变了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以其后蓝筹股重夺市场的话语权,并最终将泡沫吹到了足够大的程度,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了。

    股市出现调整,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从6124点到后来的4778点,其实也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内。即使按照国际惯例,此次下跌有小型“股灾”之称,也主要是涨幅较大的蓝筹股导致的,而那些低价股、题材股早就完成了调整。涨多了会下跌,跌多了会上涨,因此,经过了大幅上涨的蓝筹股调整也在意料之中,尽管其带动了股指的调整。

    美国次债危机在A股市场大牛市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就发生了,其对国内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至少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随着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的出台,此种效应则被无形中放大了。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布了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A股以及发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再融资方案。方案一出,市场一片哗然。不仅中国平安股价连续两个跌停,更引发了市场的巨大震荡,再加上境外市场的下跌,暴跌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字眼。

    应该说,这次的暴跌与去年“半夜鸡叫”的那次有本质上的不同。上次主要是由于监管部门运用行政资源,在目前A股市场仍然常常受到政策左右的背景下,其威力被全部释放出来,市场也因之出现暴跌。但中国平安这个“导火索”显然只是此次暴跌的其中因素之一,而且,在投资者信心还没有恢复的情形下,暴跌对市场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不是谁能想像得到的。也正因为如此,稳定市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才成为第一要务。

    次债危机引起的美国股市暴跌,触动了该国监管部门的神经。不仅其高层欲启动刺激经济的计划,美联储更是加大了操作力度,而降息则成为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并且,其降息采取的还是“紧急”形式,此举无疑对于恢复市场的信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A股市场非理性下跌中,其实也需要监管部门“表示表示”。虽然说市场化调控将成为主基调,但毕竟此次的暴跌并非市场“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外部因素的推动而来的,然而,在非理性暴跌之初,市场等来的却是失望。

    中国证监会欲放行券商集合理财的消息在市场暴跌的时候出台,或许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实际上也并没有起到丝毫的稳定“军心”的作用。只有南方盛元红利和建信优势动力两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并即将于近期发行的消息,才被解读为监管层正式进行“救市”。也正是受这个消息的鼓舞,2月4日,沪指大涨8.13%,为近年来所罕见,而多达千余只个股齐刷刷地封于涨停,也确实形成了市场上的一大奇观。

    当某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左右市场并且导致暴跌时,监管层出手救市实乃无奈之举,这与行政干预市场从根本上来说不同。与美联储的“紧急”相比,“中国式”救市显得过于含蓄。在“中国式”救市的背后,是整个证券市场的根本利益在作崇,是稳定市场信心的需要,也是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的需要,更是A股市场长治久安的需要。

    但有一点却不得不提,2月1日那根长下影,难道就没有“先知先觉者”的身影?至少笔者表示怀疑!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