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圈钱”怎么能市场化?

曹中铭 原创 | 2008-03-20 13:34 | 收藏 | 投票

    中国平安犹如市场上的一面“旗帜”!

    自中国平安1月21日公布巨额再融资计划以来,其在市场中产生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平息。尽管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了高票通过,并不意味着市场对于其恶意“圈钱”的认同。事实上,中国平安开了巨额再融资的一个恶劣的先例。

    从中国平安到浦发银行,再到子虚乌有的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大秦铁路、中国人寿等,这些“所谓”的再融资,不仅仅是将股指打得趴下这么简单,更为严重的是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当前股指正经历着自6124点以来的调整,尽管股价泡沫被大幅挤压之后,某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价值凸显,但投资者的恐高症依然存在,信心仍然不足,此时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出来搅局,其“四两拔千斤”的功效顿时显现出来了。

    股改之前A股市场被投资者称之为“圈钱市”,股改之后同样如此,更加折射出A股市场的悲哀,其实更是中小投资者的悲哀。由于失去了类别表决机制的保护,其弱势地位亦显突出,相对于那些掌控了控股权的大股东,即使是所有的中小投资者都联合起来,亦难撼动大股东这棵大树,更别说能够维护自身的权益了。

    同样是中国平安,由于其A股股价高企,一旦怀着野心启动“圈钱”方案,其数目的庞大足以让市场瞠目结舌。然而问题是,中国平安为什么不从H股市场中“圈钱”?或者说不来个A+H同步“圈钱”?

    上市公司董事长马明哲表示,受市场本身因素影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融资安排。他还表示,目前H股还没有计划,但不排除将来有计划。但中国平安在A股挂牌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其H股上市时间则是在2004年的6月份,按理中国平安更有理由在H股市场“圈钱”,此次却又为何只盯着A股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但像中国平安这样生怕错失时机的“狮子大开口”却是市场不能接受的。如果中国平安真是的如马明哲所说的“争取对股东总体最有利的方案”,那么中国平安就不应该在A股市场中高价增发,从而向H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

    股改之后,上市公司再融资变得更容易了,没有了原先的高门槛,也没有了时间限制。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截至2月20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600亿元。而整个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也只有3940亿元。

    说到底,A股市场“圈钱市”的本质没变,大股东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本质没变。有变化的是,在市场化的幌子下,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行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变本加厉。但是,市场能够承受吗?投资者能够承受吗?

    有报道称,反对中国平安再融资的都是股市中的投机者。但话说回来,如果中国平安真的具备投资价值,其股价也不会从149元“腰斩”至65元。如果中国平安真的有投资价值,市场为何纷纷用脚投票?进一步讲,在目前的市场中,到底又有多少家上市公司真的值得长期投资呢?

    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无疑给市场敲响了警钟。A股市场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步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但急功冒进定然会付出代价,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月25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以问答的方式称,上市公司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

    在现阶段,投资者“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除了用脚投票之外,已别无它法。尽管“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事实说明,没有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约束,此“市场化”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于上市公司频频发生的恶意“圈钱”行为,又怎能实施市场化?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