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救市?

曹中铭 原创 | 2008-03-25 11:5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当暴跌之后仍然还是暴跌,当绿色成为市场上的“流行色”,到底需不需要“救市”,还真的是一个问题。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证监会并不会承担“救市”角色,不会重蹈“政策市”覆辙,但会研究股市下跌背后的情况。但此报道被范福春斥之为是“记者瞎写的”,并且还是其在“脸色突变”情形下的“厉声怒斥”。不管范福春是否说过证监会不承担“救市”的角色也好,还是真的是“记者瞎写的”也好,关于是否应该“救市”确实已成为市场的焦点话题。

    A股市场走势危急时,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救市”的次数其实并不少。最著名的如1994年的“三大救市政策”、国有股减持暂停等,这些均在当时的市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股市运行有自身的规律,尽管“救市”不能改变市场的趋势,但其作用还是不容抹杀的。

    然而,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这轮大牛市行情的启动,股改是诱因,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高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自去年以来的大幅调整,却是市场未曾预料到的。期间股指的最大跌幅已超过37%。如果用下跌25%即为股灾的标准来衡量,A股市场无疑在短期内经历了一次中型股灾。

    如果说美国次债危机对国内市场有影响的话,那也仅仅只是间接影响而已。但在次债危机的发生地美国,其股市下跌的幅度也只有17%左右,而国内市场的跌幅却超过其一倍有余。因此,A股市场的下跌更多的还是内部因素造成的。

    特别是在1月21日,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撕开了股指大幅下跌的缺口。紧随其后的浦发银行的传闻变成现实以及其它几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传闻,将市场推向了进一步下跌的境地。事实上,自中国平安的方案公布伊始,A股市场就再也没有缓过气来。

    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今年“大非”“小非”的解禁、印花税政策迟迟在市场的期盼中没有下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停滞不前等,都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

    A股市场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股指的持续下跌真的是缺乏资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投资者缺乏入市的信心。去年行情火爆时,新发基金一日售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但时过境迁,今年的新基金发行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没有了财富效应,市场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有场外资金的热情加盟。

    不能回避的是,此次的暴跌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即使是市场自发地挤压泡沫,也不可能以此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了。

    显然,“救市”还是不“救市”,主动权掌握在监管部门的手中,毕竟A股市场“政策市”的本质没变。即使监管部门害怕重蹈“政策市”覆辙,但如果放任市场的暴跌而不顾,其后果则会是灾难性的。

    其实,监管部门“救市”了,难道就说明A股市场就是“政策市”了?不“救市”就不是了?此种逻辑至少在笔者看来有点牵强。无论怎么说,A股市场的整体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者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忽略了此两点,中国的资本市场如何能够发展壮大?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加盟?又如何在今后的国际资本市场中充满竞争力?

    股改的成果不能因为市场暴跌而丧失殆尽,那其实是对中小投资者的无情亵渎;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一个强大资本市场来支撑,如果股市从大“牛”走向大“熊”,则明显与之背道而驰。而无法忽视的是,熊市已露出端倪。

    境外相对成熟的市场中,在遭遇到非理性的暴跌时,其相关部门尚会施以援手,何况我们这个还没有成熟,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的A股市场?

    维护市场稳定,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