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不减IPO再显政府大智慧

董登新 原创 | 2008-04-24 08:2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熊市不减IPO再显政府大智慧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逆向思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今年股市狂跌的4月,居然有12只股票和3只公司债券发行,这是中国股市开门18年来的罕见,同时也是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逆向思维,这是中国监管层的大智慧。

  按照中国“政策市”一贯的传统思维定式:一旦熊市来临,监管层就会暂停IPO,或是完全关掉新股发行的闸门,直至新一轮的牛市启动。然而,在这一次半年大跌的熊市进程中,监管层不仅没有关掉新股发行的意思,似乎反而还在加大新股发行的力度。今年3月仅有一只新股发行,本月却将有12只新股发行。为何如此?监管层意欲何为?

  曾记得,在央行上上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当日(318),笔者挥笔写下《提高存款准备率的良苦用心》的文章:政府已将存款准备率提高N次至极限,却为什么就是不忍加息呢?笔者认为其中隐含着政府之良苦用心:因为衰退的美国经济正在一边向银行注资,一边还在不断地降息。因此,人民币加息空间被严重挤压。

  然而,我们不是美国,我们也不发行世界货币,我们也不能转嫁通货膨胀,因此,要稳定物价,又不能加息,我们唯一的选择便只有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不但如此,而且提高存款准备率还会产生意外收获的政策效果,可以一箭双雕:提高存款准备率,不仅可以替代加息起到紧缩货币供给的作用,而且还能避免加息可能带来的中国式“次贷风险”,同时,更能避免加息加重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直接打击企业投资与生产的信心。

  不过,提高存款准备率依然会从总量上缩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但这一难题可交由银行求解:既然放贷资金总规模减少,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社会资金需求会更大,银行便会更加珍惜有限贷款的投放对象,从而银行就会更加谨慎地择优放贷。所谓“择优”,一定是放贷风险较小,更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为此,一群完全商业化的银行,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政府调节并优化产业结构的行为:紧缩银根,但不减少“择优”放贷客户的融资供给。这便是我们政府在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良苦用心!

  时至今日,我们的存款准备率水平已处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但CPI却仍在高位运行,2008年一、二月份CPI涨幅分别达到7.1%8.7%,据央行最新预测,20083月份CPI将上涨8.3%,第一季度CPI将上涨8%。我国CPI居高不下,再加上世界火车头——美国经济岌岌可危,N次的注资与N次的降息,美国人已是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在此情势之下,世界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当然,中国人也不是救世主。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困难,但有一点我们是不能含糊的: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物价暴涨,尤其是粮价猛涨,直接导致了这些地方的饥民暴动和社会骚乱。因此,对于一贯强调和谐社会、民生为本的中国来说,稳定物价,就是保障民生。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大是大非,同时,这也是中国从紧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的根本原因所在。为此,面对目前复杂的情势和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决策、如何应对?

  众所周知,从紧的货币政策也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其中,我们最为担心的便是经济增速过度放缓,或是失业增加。但是,我们既不能加息,也不能再将高位运行的存款准备率推向更高,世界人民也“不允许”中国经济增长停下来,我们的和谐社会也不愿看到失业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不能放松,怎么办?如何抉择?继续做大IPO——这便是中国政府的逆向思维和大智慧。

  大家知道,企业融资主要有两条渠道:间接融资(贷款)与直接融资(债券、股票)。在中国,公司债市场尚未真正形成,而贷款受制于银行放贷能力的紧缩,因此,股票发行与上市便成为企业市场化融资的唯一选择。

  以IPO弥补银行放贷之不足,这样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既不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也不增加信贷规模压力,在社会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通过IPO融资来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行业的资金支持,从而扩大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缓解通胀压力,并且可以继续维持适度经济增长下的充分就业。

  有人认为,弱市无人气,扩容只会导致市场人气更加涣散。其实不然,大家都承认:市场并不缺资金,我们缺的是人气。为什么?实际上,经历“涨过头”之后的暴跌有其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层面的“回归”要求。之所以“深跌”之后市场仍未展开人们所期望的中级反弹,我想,这说明今天的“市道”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2007年的疯牛时代已经终结,人们正在重归于理性的投资选择,有股可买与无股可买已有较大“市况”上的差别。2007年抢购10多个涨停板的股票不怕价高;2007年买股票就像买白菜一样简单,“凡买必涨”成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就算500倍的市盈率也无所谓。然而,理性回复后的今天,尽管大盘市盈率已从牛市顶峰时的70多倍降至目前接近40倍,但人们在投资信心上却仍感到“无股可买”,那么,究竟是市场缺资金,还是市场缺股票呢?笔者认为:市场缺股票,而且是缺少好股票。牛市中被反复疯狂轮炒的“老”股票,已经严重透支了它的投资价值,即便大跌下来,上面也套住了不少筹码。因此,“无股可买”是一种十分尴尬的格局:要么市盈率太高,无股可买;要么我不愿帮你解套接盘,无股可买。

  于是,解决股市“无股可买”的唯一办法,便是加大IPO力度,并比照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发行新股,从而给股市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筹码,这是一种没有被疯狂炒作所污染的新筹码!在这里,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IPO不仅是过剩流动性的“收容所”,更是国际游资的“吸尘器”!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进一步加速,其负面效应已开始显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明显萎缩,但外汇储备却仍快速增长,原因何在?答案当然是资本顺差的更快增长:其一,外商直接投资继续看好中国;其二,QFII和国际游资同样看好中国。于是,不减反增的外汇储备仍将威胁着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过剩或将再次激化,因此,IPO不仅可以解决企业信贷融资紧张的难题,而且还可以化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难题,当然,它也更能为股市注入“新鲜血液”,重新激活市场热点和投资人气。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