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仅仅只需要政策组合拳

曹中铭 原创 | 2008-04-25 10:3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当暴跌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常态,当投资者的财富在日益缩水,当每一次的反弹都显得那么勉强,确实到了监管部门应该深思的时候了。

    前两年大牛市行情如火如荼时,可能没有谁想到,如今的市场竟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尽管前期有大小非的解禁压力,尽管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仍然还存在不确定性,但一个投资者丧失了信心的市场,注定不会有吸引人的表现。

    这就是当前A股市场的现实,客观地存在着。

    从历史高点6124点到2990点,A股市场似乎又一次被推倒重来了。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发生在股改之后,发生在A股市场消除了重大的制度缺陷之后。如果回到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曾被认为是国内证券市场的重大制度变革,然而,这场重大变革的后遗症已经凸显出来了,并且进一步造成了投资者的恐慌,包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大举出货表明,在牛去熊来的轮回中,至少这些机构投资者不再像原来那样看好后势。所谓的“黄金十年”、“超级大牛市”已成过眼烟云,财富效应演绎成了亏钱效应。于是乎,新基金的发行不再火爆,更没有出现一日售罄的场景。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股市已不是原先充满活力的股市,投资者也不是原先那满怀信心的投资者了。

    自中国平安再融资等引爆股指大幅下跌后,“救市”字眼出现的频率奇高。上至国内某些经济学家、专家学者、媒体等人士,下至一般的中小投资者、股评人士,无不在呼吁监管层该出手时就出手。然而,市场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这场救市与反救市的PK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救也罢,不救也罢,笔者以为都必须正视市场的现实。如果监管层仍然局限于“政策市”与“市场化”中不能自拔,那其实是所有参与其中的投资者的灾难。最简单的例子是,既然监管层能够在去年低价股、题材股疯狂时来声“半夜鸡叫”,为什么就不能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利用一下“有形之手”?

    中国太保“破发”了,紧随其后的是中海集运、中煤能源,而在上周五,曾经三次面临“破发”危机的中国石油也在无声无息中加入了“破发俱乐部”。这些个股的“破发”,也将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一网打尽”。特别是中石油的“破发”,更引起了市场关于估值体系重建的忧虑。

    正是在此背景下,4月20日晚上,中国证监会紧急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其后,上交所与深交所又分别出台了相关通知,以规范限售股的减持行为。

    尽管如此,针对这一利好,市场还是我行我素。本周一,上证指数大幅高开200余点,随之快速回落,直至收盘又是一根大阴棒,并且盘中一度创出自6124点以来的新低;周二,曾经被认为是“政策底”的3000点被洞穿,低见2990点。由此可见,规范限售股解禁的利好,反倒成了某些资金逢高出局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存在漏洞已是不争的事实,寻找“股托”、“曲线抛售”等将成为大小非规避《指导意见》的“法宝”。也就是说,《指导意见》的利好作用相当有限,而这也是资金夺路而逃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此,救市需要政策组合拳等观点出现了。确实,在股指已被腰斩,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单一的《指导意见》已经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监管层通过《指导意见》表明了自己的一种姿态,但这远远不够。救市还需要降低印花税、严格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的规模等措施,通过其产生的“合力”才能达到目的。

    20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时,是投资者超过万亿市的损失换来来。如果没有大熊市时股指的大幅下挫,股改要想启动其难度可想而知。而目前指数已经逼迫3000点,更折射出市场的诸多矛盾,实际上是市场本身矛盾的总爆发,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机制,促进市场的“三公”建设,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才是最好的救市措施。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