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后的“囤积”行为是对投资者的亵渎

曹中铭 原创 | 2008-06-11 08:2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008-06-11《每日经济新闻》

    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每一家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期望,除非其仅仅只抱着“圈钱”的目的而来。事实上,年轻的A股市场中,怀着此种心态的上市公司并不鲜见。通过包装造假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混迹于资本市场的某些上市公司,其背后卑鄙的“阳谋”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当“圈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时尚”,受到伤害的除了投资者,当然还有市场。而“重筹资、轻回报”被一再地放大,更凸显出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板。是以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为“圈钱”,无论其质地有多优良,即使是每股收益傲视群雄也同样跳不出这一“怪圈”。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其实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募集的资金要发挥出作用来,并且能够为股东创造效益。否则,资本市场就不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反而成了浪费资源的场所了。然而,市场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却真实地发生着。

    日前,沪深交易所公布了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统计情况。整体而言,无论是平均每股收益,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深交所公布的中小板上市公司2007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表明,在155家披露数据的公司中,75%的企业募资使用情况与承诺的投入进度不符,资金使用进度平均仅为68.34%。

    出现此种情形,深交所认为“主要原因包括承诺时间与会计年度存在差异、投资项目土地手续繁杂、项目研发周期长等原因。”这些或许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资金投入违背了承诺,期限内投入不足,显然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利益,继而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利益。而且,某些中小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随意变更,或者将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等等行为,都是违背承诺的表现,况且其比例并不低。

    本质上讲,募集资金没有按进度投入,是上市公司“圈钱”后的“囤积”行为,这无疑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诚信度打折。尽管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是,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能让募集资金产生效益,其实就是对投资者的亵渎。

    “圈钱市”不能也绝对不应该成为A股市场的一块“招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坚强后盾,闲置或浪费资源,投资者不能答应,市场也不会答应。

    但是,类似事件却如同家常便饭常常地发生着。号称“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石油,挂牌上市后演变成了“套牢投资者公司”,不仅仅表现在投资者的巨额亏损与拖累指数上,更表现在其践踏自己“低价发行”的承诺转而高价发行的事实上。实际上,根据中石油在首次公开发行A股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募资计划,上市公司只需以每股9.44元的价格发行即可,但最终却是以16.70元的价格“卖”给投资者。也就是说,中石油从市场中多“圈”了近300亿元的资金,亦即近300亿元的资金被上市公司“囤积”,以至于中石油的相关高管对这笔巨额资金的用途表示出了忧虑。

    在国内证券市场中,能够挤上融资的“快车道”无疑是件幸运的事。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应该藉此机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如果将募集资金“囤积”进来,或者只是为了大肆“圈钱”,而不是为了股东利益着想,这样的企业不上市也罢,而资本市场也能清静许多。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110360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