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反省:中国为什么没有慢牛?

董登新 原创 | 2008-07-15 07:5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熊市反省:中国为什么没有慢牛?

——三大矛盾成就中国牛市只是“快牛短牛”!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以我国香港股市及美国股市为例,发达股市的牛熊交替规律一般表现为:“慢牛短熊”,在这一市场格局下,股市成长从容不迫、平稳健康。(参见笔者博文《香港股市20年牛熊交替大扫描》及《道指——美国股市成长史》)相反,我国股市18年的牛熊交替规则却是“快牛慢熊”,在这一格局下,我们经常所能看到的便是“暴涨暴跌”、“大起大落”。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股市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大矛盾。

  (一)股票供给的严重短缺与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之矛盾

  发达股市大多都是历史悠久、成熟规范的国际投资市场,它们不仅有着一个股票供求相对均衡的市场,而且更有一个市场化的发行市场。因此,在“均衡市场”格局下,无论遇到牛市或熊市,它都表现得相对稳定从容,既不会涨过头,也不会跌过头。

  相反,中国股市是一个只有18年岁的新兴市场,并处在快速成长之中,然而,由于发行市场存在明显的非市场化行为,比方,上市指标的稀缺性与计划配给,以及新股发行价格的人为限制,如此等等,导致市场供求的长期失衡。对于这样一个快速成长中的新兴股市来说,股票供给的严重不足,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市场动荡:遇牛市,则急功近利、快速暴涨,在急不可耐的上涨中,牛市也就很容易一步到位,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快牛”;相反,遇熊市,股民则很坚持,他们一般不愿相信:如此值得人们留念的、“美好”的疯牛已经结束,或者干脆解释为:他们误以为牛市尚为结束,并以侥幸心理等待、留守,直至一亏再亏,接着失望绝望,然后才是一哄而散,这样,熊市才能真正见底,下一轮新的牛市方能启动。

  有人问:什么叫股票供给不足?以港股与A股为例,尽管大陆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了香港主板近50%,然而,香港主板流通市值却是大陆A股流通市值的2倍多!但是,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景象却是:大陆A股日成交额一般都是香港主板的2倍以上!

  这一现象如何解释?究竟是大陆股市的钱多了,还是股票供给不足?答案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此病症究竟该如何诊治?很简单,加大新股供给,让新股发行完全市场化,以市场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则是管理好上市公司的“诚信”和信息披露。

  (二)百姓投资理财需求高涨与投资渠道单一之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温饱之后,百姓储蓄有了投资理财的急切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增长很快,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比方,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市场,也没有真正让投资者信任满意的证券投资基金群体,对于老百姓而言,除了存款,就是买房或买股票,由于房子的流动性差,不易脱手,且有较大税费成本,进而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因此,股票投资似乎也就成为了百姓理财的唯一选择。这样一来,每遇牛市,人气汹涌,如排山倒海之势,存款从银行搬家,瞬间流进股市,于是,股价暴涨,指数飞涨,全民炒股顿成壮观一景,中国“快牛”便是如此疯狂、如此一步到位的!然而,每遇熊市来临,则一盘散沙、一哄而散、不堪一击,于是,人气尽泄,一旦熊市失望变绝望,则很容易“跌过头”。这便是熊市中的“群众的力量”(散户的力量!)。

  与此同时,由于股市流通性好,买卖只须几秒钟,且不必专职炒股,甚至在上班的间隙几分钟之间就可以赚到全月的工资,或是全年的工资。因此,他们梦想炒股发财、一夜暴富,甚至不少股民崇拜巴菲特,他们不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便以为人人都可以做巴菲特,当然,更有人炒股上瘾的,他们入市不肯出来,每天不进出几个来回,心里就不是滋味。今年年初曾有媒体报道,某股民用10多万元入市,一年过后却炒到仅剩8000元,据交易记录,他一年交易500多次,交易税费共花去6万元,不为别的,只为证券公司无偿打工,这便是典型的炒股“上瘾”,在这里,理财成了最好的赌博借口。

  如何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尽早构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百姓既可进股市,也愿进债市,还能相信基金公司,当然,最好也要尽早推出创业板、港股直通车、股指期货等投资通道,让百姓的理财选择更加多样化,进而分散投资风险。

  (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不高与基金功能弱化之矛盾

  在发达市场,以美国为例,由于其上市公司大多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精英,既有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更有各国实力最强的垄断公司,再加上美国本土的大批量优秀上市公司,因此,美国股市上市公司整体的投资价值普遍较高,尤其是“按季分红”的市场规则,这一切都将在极大程度上吸引着、导向着、鼓励着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这便是发达股市“慢牛”的物质基础所在。

  与此同时,发达市场是“机构市”,它以机构投资者甚至是国际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体,多空双方的博弈与制衡,是在机构与机构之间展开的,因此,这有别于我们的“散户市”,在“散户市”中,机构与散户形成博弈双方,可以想像:一方是拥有发达资讯及专业信息的机构群体,另一方则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的最广大散户,双方将会如何对阵?最终的答案必然是:机构的精锐部队全歼散户的散兵游勇。

  按理讲,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它们应该是理性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的引领者,是组合投资与稳健投资的表率,然而,在中国式的“散户市”里,它们已顾不得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机构与基金俨然变性为了一个一个的“大散户”。在这样一个“小散户加大散户”的股市,谁是真正的赢者,谁是最后的胜者?结论已是再明白不过了。

  其实,机构是喜欢股市动荡的。散户市场是一个更容易被人为误导、被自己情绪化的市场,机构与基金往往同谋,只要有“差价”,就会有收益。股市频繁振荡就是制造“差价”的最佳手法。这便是中国股市易于动荡、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

  对策建议:“堵”是被动,“疏”是主动。加速推进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让境外真正优秀的公司(优先港澳台企业)来中国上市;同时,让国民将过剩的流动性投向境外发达市场,寻找多元化投资渠道。这样,既可以让国民受益,也可以开阔国内企业的视野,增强上市公司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中国基金要摆脱热衷于“短炒”、“坐庄”、“大散户”的角色,尽快规范管理,提高经营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以诚信和实力赢得百姓信赖,并尽早成为家庭理财的专家,让更多的中国股民变成基民,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股市的健康稳定与长远发展。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