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风险控制岂能靠“马后炮”?

曹中铭 原创 | 2009-10-21 07:5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3日举行开板仪式,本月30日首批28家新股将集体挂牌,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正真切地向我们走来。

    与创业板一起向市场走来的,似乎还有隐藏在创业板上的诸多风险。在“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投融资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创业板将于10月23日举行开板仪式的同时,亦频频警示创业板的风险。此前,监管层的其他相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亦有类似的表示,而包括深交所制定的创业板新股首日临时停牌制度、深交所拟采取多种措施严控创业板上市首日风险、深交所提醒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炒作创业板等,至少从侧面证明了创业板风险的巨大。

    创业板的风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其一是公司的经营风险,其二是二级市场炒作上的风险,其三是信息披露不对称或某些公司造假上市的风险,其四是新股以高市盈率发行所存在的风险,其五是开设创业板失败后所面临着的风险。像公司经营风险、开设创业板失败等风险,短期内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时间来佐证,但其它三项却早已呈现出来了。

    从第一批到第三批的创业板新股发行,其平均发行市盈率从55倍到57.19倍再到57.51倍,一批比一批高,呈现出“芝麻开花”之势。个股发行市盈率上,亦是不断拓展“空间”,第一批神州泰岳68.80倍,第二批鼎汉技术82.22倍,第三批宝德股份81.67倍。高市盈率发行的背后是高风险,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何况这些个股还没有经过二级市场的炒作,就已经是满身的泡沫了。

    创业板的推出,吸引了市场太多的眼球,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更得到了监管层的悉心呵护。此情此景,与当年中小板问世时何曾相似。当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中小板,首日在市场的热捧之下大幅高开,最后落得低走的结局。而且,若非后来启动了股改,那些首日高价抢进的投资者不知到何时才能解套。以创业板28家公司56.7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其股价普遍高开当没有任何的疑问,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其重蹈中小板首日的覆辙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那么,28家新股挂牌当天的参与者,其面临着的风险不言而喻。

    而且,在28家公司中,多家公司有负面新闻出现。如西安宝德的20岁女大学生股东、莱美药业的15岁娃娃股东、青岛特锐德被质疑是“跨国公司的提款机”、爱尔眼科被质疑为了上市刻意消除法律障碍,另外,已经过会的华谊嘉信没有与28家新股一同挂牌,甚至新股发行也出现“掉队”现象等,均说明创业板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尽管创业板还未开板,但来自监管层方面的风险警示却源源不断。笔者以为,这除了说明创业板本身的风险大之外,也与目前对于创业板所采取的“马后炮”式的风险控制不无关系。然而,作为A股市场的新生事物,创业板的风险控制又岂能依靠“马后炮”?

    创业板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表面上看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事实上却是“市场化发行”所结出的恶果,而这却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完善、不到位导致的。而且,当新股贴上了创业板的“标签”之后,超高的发行市盈率,本身就预示着其发行价格上的畸形。

    另一方面,像几家创业板公司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说明这些公司本身就存在纰漏,而作为中介机构的保荐人显然没有尽到勤勉尽职的义务,作为把好最后一道关的创业板发审委,同样存在失察之处。

    创业板风险控制离不开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但绝对不能仅仅只靠“马后炮”式的监管。实际上,像上述问题事前都可以解决或避免其产生,为什么又要等到出现之后呢?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