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奇怪现象:荐买不荐卖

朱锡庆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9-10-27 16:4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奇怪现象:荐买不荐卖

 

不知何时买的一本书,买回来之后扔在书架上。闲来无事之际,随手拿来一翻,好书,一口气读完。什么书呢?Robert  Frank 写的 The Economic  Naturalist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懂英文的人透过书名就知道,内容是对日常费解现象的尝试性解释。但是中文版的译名却俗不可耐,被译成《牛奶可乐经济学》。译得这么俗气,哪家出版社,这里就不提算了。

这本书好在何处呢?通过真实的事例来揭示经济学的道理。比如说,在美国一些酒吧,随酒送花生米,同时凉水却要额外收费。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书中收集了许多这种真实的事例,提出问题,并试作解释。我说这本书好,不只是因为用例说理,而是因为书中的事例都是实例,而不是编造的故事或寓言。用编造的故事或寓言说理,那所谓道理似是而非,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中国的学术传承中,主流是用实例作为素材或研究对象,先秦时孔子是这样,宋明理学的湖湘学派以实学著称。在经济学二百年的传承中,斯密用实例,科斯用实例,张五常用实例。相对而言,张五常用得最彻底。不用实例用什么,有人用统计数据,有人什么也不用,那所谓道理是凭空想出来的,那是没有对象的经济学。

我对弗兰克这本书不满的地方在于,他是用实例来说明一个已有的道理,是一种借尸还魂的方式。这同于丹讲《论语》差不多,借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当然于丹不如弗兰克,因为她用的例子多数不是实例。不是用实例来说明一个已有的道理,而是从实例中去发现新的道理,通过很多这样的发现,慢慢积攒而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科斯和张五常所主张的那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特质是实学,一个可用事实证伪的理论体系。由此观之,这一派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为实例,而不是无聊之辈所谓的不用数学的文字经济学。我相信,源自科斯和张五常,如果以后发展起一个经济解释学派或中国学派,一个基本的性质就是用实例。

回到弗兰克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实例,2000年,美国的股票分析师,总共做了28000例推荐,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九是推荐买进某某股票,卖掉某家公司股票的推荐不到百分之一。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分析师推荐股票,买进与卖出极不对称。不独存在于美国,这一现象有普遍性,在我们这儿也存在这种现象,甚至更突出。那么,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弗兰克的解释是,分析师所在的公司通常同一些上市公司有业务关联(上市公司是其客户或潜在客户),分析师不可能了解所有上市公司,只掌握极少数上市公司的情况,通常,他了解的是与他所在公司有业务关联的上市公司。那么,对这些上市公司如何做推荐呢?从利害关害考虑,当然是报喜不报忧。如果他掌握了有利于股价上涨的情资,就推荐买进;如果是上市公司恶化的情资,就装聋作哑,不说算了,因为说出来会影响和上市公司的关系,进而影响到以后的生意。这就是说分析师传播上市公司的利多消息有激励,传播利空消息有抑制,从而表现为荐买不荐卖这样一种现象。当然原话不是这样,这里我稍为发挥了一下。

从弗兰克的解释可得到一个重要的推论:俗话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在股市是反过来的,上市公司的利多消息容易传播,往往被夸大;而利空消息则被隐匿了,难于在市场传播。这就是说,因为某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上市公司的利多和利空在市场上是不对称传播的。

弗兰克是一个有洞察力的经济学家,他这本书通俗,但启发性强。比如,他对经济学中数学公式滥用成灾这一现象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中的数学形式主义越演越烈,同人在鸡尾酒会上歇斯底里是同一个道理。在充斥大量嗓音的空间,你必须大声才能叫人听见,而一旦所有人提高了音量,你必须用更大的音量说话。发展下去,最终是狂喊乱叫。我这里没有贬低数学的意思,只是转述数学为何被滥用。要找麻烦,找弗兰克去,别找我。

 

 

个人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朱锡庆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