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低碳革命浪潮 努力实现碳减排

管清友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9-11-06 15:10 | 收藏 | 投票

      碳交易市场前景可待

抓住低碳革命浪潮  努力实现碳减排 

编者按:

     “环境已经变得有多糟?在过去的一万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维持在280ppm(浓度单位,ppm为百万分率,1ppm为百万分之一),但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这个数字骤升到384ppm。……或许,极低的广袤冰原会融化,从而抬高海平面;或许一般在冬季死去的昆虫会继续存活,从而消耗大量的农作物;或许飓风和台风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或许,会发生让地球重新恢复平衡的事情。没有人能确定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新著《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的描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要引以为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减少碳排放势在必行。就碳减排,碳交易市场等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博士。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

关于全球碳交易市场这个崭新而又复杂的话题,管清友对此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介绍。在世界有形商品贸易体系之外,《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无形商品贸易体系,而这张纽结世界新型贸易版图的核心正是基于现代国际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有价商品——碳信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规定在第一阶段(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京都议定书》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缔约国分为附件1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和非附件1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中,附件1国家在京都第一阶段须各自承担一定减排承诺,如欧盟15国须比1990年排放水平减少8%,美国减排7%(2001年已退出),日本、加拿大各减排6%,否则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非附件1国家暂不承担减排义务。目前美国是唯一没有批准京都协定的超级大国。

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京都议定书》引进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以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由此碳交易风生水起。联合履行(JI)和国际排放贸易(IET)机制打通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则是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桥梁。无论是IET、JI还是CDM,共同之处在于“境外减排”,核心都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量化,容许进行市场买卖和交易,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廉价的减排成本。IET是指发达国家相互转让部分“指定数量单位”(AAU),JI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获得低价“减排单位”(ERU)。CDM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额”(CERs),帮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已经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多层次深化、财务结构日益复杂、市场规模迅速扩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可观。

有些西方人士认为,在CDM机制下,大量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这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施恩和补贴。对此,管清友表示,CDM机制的本意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就形成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使碳减排成本大幅降低,发达国家在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的活动。

大市场  低价格
    管清友还着重介绍了CDM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2004年中国政府首次批准了4个项目的CDM申请。截至2009年9月11日,国家发改革批准的CDM项目共有2232个。中国CDM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据CDM执行理事会(EB)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1月2日,中国已经注册的项目为653个,占所有注册项目的34.5%。该理事会还预计,未来中国每年将获得189810015吨碳排放权签发量,占东道国CDM项目年签发总量(322453944吨)的58.86%。

虽然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卖方市场,不过在这个市场上,中方却没有定价权,国内的卖出价格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如去年美国投行雷曼兄弟与国电集团签署的购买碳减排额度的协议,400万美元买62万吨的碳排放指标,每吨只约合6.5美元,远远低于每吨10欧元(约15.90美元)的国际通行价格。面临着卖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的尴尬,管清友表示,碳交易市场非常特殊,低碳经济是一种管制经济,是基于国际规则,人为制造的一个市场,其需求、市场、价格都与创造这个市场的规则直接相关。

拥有碳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这一点,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去谈判,信息透明程度不够。这种分散的不公开的市场状况,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使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这三家环境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尚需时日。

其次,具备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买卖双方提供完整、详细、准确的碳交易细节,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而目前中国本土的金融系统,如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DOE)等还处在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中国的碳减排额度往往是先出售给中介方(即DOE,往往为拥有验证能力的、国外大型投行的碳金融管理机构),然后由其出售给需要购买减排指标的企业。这样经中介方易手,必然会造成成交价和国际价格的脱节。最后,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度与其他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议价定价能力。他还进一步举例说,欧洲的ETS(排放交易体系)运行不错,很大原因在于欧盟使用统一的货币,不存在货币兑换问题。管清友在总结时称,一言以蔽之,出口国的碳减排资源和配套环境决定了该国在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抓住低碳经济的大好时机

管清友介绍说,当下我们正面临着低碳经济的大好时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瞄上这一新型市场,我们要把实现低碳社会看作新的经济发展机会。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美国尽管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不承担减排义务,不受强制性减排约束,但美国在国内实施自愿碳减排,在州市级层面上业已形成区域减排市场,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近来,美国在碳减排问题上态度发生了转变,争取成为碳减排的新市场。如利伯曼-华纳议案 (Lieberman-Warner Bill),该法案建议建立一个覆盖全美75%温室气体排放的交易机制,比欧盟交易机制第二阶段的排放上限还要大2.5倍。如果成真,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体系。此外,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计划(RGGI)于2009年1月1日启动,以限制美国东北部10个州固定式发电站的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RGGI已有部分拍卖)。美国西部的7个州与加拿大的3个省组建并将于2010年引入西部气候行动计划(WCI)。依据WCI规划,当完全实施时,将可创造一个具备每年10亿碳额度的排放交易市场。当其于2012年开始实施时,其规模将为当年欧盟ETS的一半,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碳市场。

在这场碳交易争夺战中,美国也开始意识到碳市场潜在的巨大商机,不甘落后欧盟等国家,积极行动起来,争取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形成美国市场。但长远来看,美国的这种自愿减排最终将归入强制减排市场。

管清友称,尽管目前看来,关于后京都议定书的哥本哈根会议仍在步履维艰的步伐中紧密磋商,能否达成后京都协议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着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可能,如2007年的巴厘岛共识,当下世界各国大力开展的清洁能源革命等,2012年后的国际碳交易体系仍值得期待。

现在国际减排是大势所趋,中国企业或早或晚都会加入到全球减排市场行列中,因此,中国企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自愿加入减排队列。

减排,从道德层面讲,是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从经济层面看,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提高能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排企业摸清家底,即自身究竟有多大的碳减排潜力,从而认清自己的碳减排实力。这种基于国际规则而赋予价值内涵的商品——二氧化碳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资产,中国企业要管理好、发展好并利用好这笔碳资产。如果管理不好,则很可能成为碳负债。

管清友呼吁,在世界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因各种原因,中国都失之交臂,现在是以新能源、低碳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要痛定思痛,把握机遇,争抢先机,力争成为国际低碳经济的翘楚。

《中国能源报》记者 何英

个人简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 E-mail:gqingyou@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管清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