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是中国股市永远的“痛”

董登新 原创 | 2009-02-20 12:2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基金是中国股市永远的“痛”

——追涨杀跌与短炒豪赌有悖基金本性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2008年大熊市,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带头杀跌,一度风光无限、得意无比的开放式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纷纷跌破面值(1元),不少基金的单位净值跌至5毛钱以下,有的甚至仅剩2毛钱,基金资产总值大幅缩水,这是自2006年大牛市“全民炒股、储户变基民”以来的“头一遭”,这也算给中国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和中国储户基民补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原来如此,牛市只不过是基金拿基民的钱堆砌出来的;熊市也不过是基金拿手中的重仓股砸出来的!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基金是干啥的?股民和基民朋友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炒股的。多么微妙精准的答案!一个“炒”字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基金的本来面目——追涨杀跌、短炒豪赌,又是一个典型的“大散户”。

  所谓适者生存,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则基金就会追涨杀跌;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则基金就会短炒豪赌;中国牛市“涨过头”,基金就有“重仓股”;中国熊市“跌过头”,基金就有“清仓股”。究竟是基金适应中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改造”基金?

  在成熟发达的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基金是组合投资与机构投资的典范,同时,它也是广大家庭与个人投资者足以信赖的“理财专家”和“信托专家”。因为这些证券投资基金能够跨国组合、跨市场组合、跨品种组合,它们崇尚稳健投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这种基金投资模式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从而使基金投资者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回报。此外,在这些成熟发达的投资市场中,基金业的监管也是十分严厉的,比方,在美国金融业监管中,基金业的立法与监管是最为严厉而近乎苛刻的,因为基金业的健康动作关乎着全体国民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命运。因此,在外国人眼中,基金风险要远小于股票。

  然而,在中国,基金风险等同于股票风险,甚至大于股票风险,因为从宏观层面讲,中国基金风险可能远大于股票风险。

  (一)中国基金90%以上都是股票型基金,中国基金业风险完全集中于股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想象,当规模巨大的、为数众多的单一股票型基金群游荡于狭小的中国A股市场时,供求矛盾更会加大,众多基金要想赚钱,结果便只有一个:“饥渴式”的股市暴涨与疯狂的股市投机。应该说,中国基金既是“制造”中国快牛的神枪手,同时,它也是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助推剂。

  在美国基金业中,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截止2008年12月底,美国开放式基金的净资产总计为9.6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基金占38.61%,货币市场基金占39.91%,债券基金占16.31%,混合基金占5.17%。基金产品的多元化、多选择,不但可以分散市场投资风险,更可分散基金投资者风险。这样一种品种多元化、长短期限结合的基金市场结构,不仅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资金头寸管理工具,同时也为家庭和个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理财工具。此外,基金品种的多样化,有利于家庭和个人从投资的角度作多样化品种与期限组合,以便于分散理财风险。

  然而,在中国,股票型基金却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也就是说,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差不多都是“炒”股的。不过,凭心而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确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炒”。除了股票之外,国债、“准国债”信用的金融债,以及利率低下的可转债,它们都是没有多大炒作空间的,我们更没有什么“垃圾债券”和“次贷债券”可炒,那么,我们的基金“炒”什么呢?当然只能是“炒”股票!

  (二)中国基金不能跨国进行投资市场组合,中国基金风险等同于中国股票风险。

  凡基金市场发达的国家,其基金视野都是全球性的,它们一般跨越全球世界,将旗下基金分配为“欧洲基金”、“亚洲基金”、“北美基金”,或者叫“欧元基金”、“日元基金”、“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如此等等,区域性市场的全球组合,能极好地分散基金投资的国家风险、地区风险,从而获取稳健而持久的投资收益水平。例如,在美国,全球性组合基金比比皆是,它们的单位基金净值一般高达10——30美元以上的。

  然而,在我国,无论封闭式基金,抑或是开放式基金,基本上都是一个单纯的“国内基金”,投资市场极其单一,因此,中国基金完全等同中国股票,基金业绩与中国股市的熊牛交替“生死相关”。

  在中国,虽然已有不少基金拥有了QDII资格,但它们大多将QDII当作一种“门面”,只能看、不能用,或者说,他们认定只有在中国股市的“搏杀”才是最得心应手的,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不但规则严厉,而且监管苛刻,这才是我们的基金最怕“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如此,它们除了反复“轮炒”中国A股,几乎是无所事事的。因此,占山为王,猛炒牛市、短炒牛市成为了它们一致的行动与唯一的选择。正是基金的集中火力、集中轮炒,才使中国牛市“神速而短命”;相反,在不可回避的熊市慢慢中,中国基金只有两个选择:杀跌、再杀跌,或是被套、再被套,或是亏损、再亏损,直到所有基金跌破面值,甚至许多基金的单位净值较面值还要再打上几折。

  (三)中国基金偏好短炒与坐庄,而且投资行为与投资模式完全趋同。

  基金原本是价值投资的典范,是长期投资的代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是基金稳键运作的最重要特征。正因如此,人们一般将证券投资基金看作是稳定股市的中流砥柱,是股民选择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的表率和精神支柱。

  然而,中国基金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券组合投资者,也不是货真价实的价值投资者,它们热衷于“短频快”的坐庄与轮炒,一只基金就是一个大散户。有的基金将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置于脑后,将基民的钱当作它们豪赌的工具。而且,在选股标准、品种组合及持有周期上,中国大多数基金具有惊人的从众性、一致性和雷同性,一旦认同一个概念、一个题材,几乎所有基金一拥而上,结果形成典型的基金“轮炒”,它们从绩优股炒到垃圾股、从大盘股炒到小盘股、从各类题材炒到各种板块,然后,它们又从垃圾股炒到绩优股、从小盘股炒到大盘股、再从各种板块炒回到各种题材,如此反复轮炒,直到将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炒到百倍也不肯罢手。

  正是由于中国基金与中国股市互为皮毛,它们不但投资范围狭窄,而且投资品种单一,因此,中国基金根本无法体现“组合投资”与“分散风险”的基金精神,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氛围下,它们极容易沦为一个更大的“庄”,成为中国股市“短线炒作”与“题材炒作”的急先锋,如此一来,中国基金不再是“理性投资”与“价值投资”的示范者或代言,相反,它们成为了股市投机的动力源。这样的基金投资风格,由于志不在长远,大赚与大赔的周期性轮回成为“常态”,这让广大投资者对基金无法产生信任,他们更多地只是将基金作为一种投机工具而已,炒完牛市便“走人”、放弃基金!

  (四)中国基民类似中国的“农民工”,一旦牛市终结,基金赎回风险巨大。

  中国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投资品种单一,以及中国基金的巨大投机性,最终使它无法成为中国最广大投资者的“理财专家”,尤其是不能成为家庭与个人的长期投资对象,这是中国基金目前所面临的最尴尬局面:大牛到来,存款搬家,抢购基金,储户变基民;牛市终结,基金赎回,离开基金,存入银行,基民变储户。由此可见,中国基民的命运十分类似于中国的“农民工”!

  只要中国股市摆脱不了“涨过头”与“跌过头”的命运,那么,中国基金则永远无法成为广大投资者的忠实朋友。股市“涨过头”时,“基金热”疯狂过度;股市“跌过头”时,基金将遭“赎回危机”,类似于银行的“挤兑风险”,弄不好就会发生基金倒闭与破产的惨状。这就叫投机一阵风!来无踪、去无影!

  证券投资基金之所以不同于股票,是因为它是典型的“组合投资者”,是“理性投资”的示范者,通过组合投资,分散区域性市场风险,分散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从而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益。反之,如果证券投资基金沦为一个“庄”,一个“赌徒”,一个短线客,那么,这样的基金将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它是明显地对基金投资者不负责任,最终结果不堪设想。

  (五)中国基金公司与券商十分类似:无论牛熊、旱涝保收、只赚不赔。

  正如券商按客户成交额收取固定比例佣金一样,基金公司则按旗下所辖基金净资产来向基民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无论牛熊,无论基民是赚是赔,甚至无论基金经营业绩好坏,基金公司照样坐收固定比例的“管理费”。正因如此,2007年的罕见大牛市,基金净值普遍轻易翻番,基金公司的经理们(尤其是年轻敢为的基金经理们)更是牛运不错,年薪与分红翻数番。2007年岁末,甚至有一些笑话在民间疯传:不少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在2007年大牛市中,做梦也没想到赚钱是如此容易,他们一次性就来个大赚特赚、一夜暴富,为此,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带着满身的财富和满心的欢喜,理直气壮地选择了知足常乐——跳槽改行,因为他们来不及等待倒霉的2008年。

  政策建议:构建多元化的中国基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逐渐开放基金海外投资业务,让中国基金走出去,分流过剩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升值减压,为中国基金跨越海外市场“组合”投资提供试水机会,同时,这有利于重塑中国基金运营新模式。

  与此同时,将基金经理们的业绩考核办法改为:按5年移动平均方法来计算基金单位净值,以决定对基金经理们的奖惩,而不应该再按“一年一考核”的做法来刺激基金经理们短炒与豪赌。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