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入8000万进行理财,却倒欠银行9000万的薛女士成为冤大头。在国内遭受这样莫名其妙境遇的私人银行客户并不止一人,缺乏金融投资知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过分相信银行的安全性,被人卖了仍不忘替人数钱这样的悲剧仍旧会发生。
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这是每一个希望通过理财产品获得收益的人必须明白的,更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风险的投资。
中国的银行体系已经不同于专业银行时期,进入商业银行时代,银行业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所谓客户利益最大化只是美丽的谎言,所有的人必须认清楚这一点。对于自己搞不明白的金融产品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参与,如果想参加就要自己下功夫做深入的了解,完全寄希望于理财顾问(目前国内缺乏诚信的基础)等待的结果就可能成为薛女士一样的可悲者。
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存在陷阱?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往往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同时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小化,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客户损失最大化,而收益却有限,这样不对等的理财产品就存在巨大的资金陷阱,具体就是文章中提到的Accumulator这款理财产品(该产品是客户和银行之间签订投资合约:合约为期一年,每张合约最低投资金额约为100万美元;合约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当该挂钩股票股价在取消价及行使价之间时,合约持有人必须每天以行使价购进指定数量的股票;当该挂钩股票的股价高于取消价时,合约解除;当该挂钩股票股价低于行使价时,合约持有人必须每天购进双倍数量的股票。)
类似的还有国内某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和黄金理财产品,这样的产品设计实际上是客户卖出期权,卖出期权对于期权卖方来说,他所承担的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拥有权利,其亏损额可能会非常大,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目前国内银行根本不会推出客户的买入期权,只推出客户卖出期权就是为了锁定自己的风险而转嫁于客户。对于这样的产品投资人要做的是坚决回避,不要听信银行及其客户经理的忽悠,这是避免成为冤大头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