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发行变成了“市场化圈钱”

曹中铭 原创 | 2009-07-09 07:30 | 收藏 | 投票

    在《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之后,客观地说,新股发行也更市场化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股发行价格能够体现出更加合理的特性来。事实上,今年新股IPO的重启,其“新瓶装旧酒”的意味同样浓厚。

    “政策市”曾经广遭诟病,在询价制实施后,新股发行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的“窗口指导”,同样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在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后,所谓的“市场化发行”演绎成了“市场化圈钱”。

    新股IPO重启第三单家润多的询价结果表明,其网下发行获得了询价对象244.2倍的超额认购,超过了三金药业的164倍和万马电缆的189倍。家润多最终确定的发行价为19.58元,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31.58倍。此前,桂林三金的发行市盈率为32.89倍,万马电缆为30.88倍。也就是说,IPO重启后前三单的发行市盈率都超过了30倍大关,这已将询价制实施后一般不超过20倍的“潜规则”远远地抛到了一边。

    本周一,上证指数创出今年以来的收盘新高,当天沪市平均市盈率为26.74倍,深市为37.02倍。显然,目前两市的市盈率水平与去年股指处于2000点以下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在指数攀上3000点甚至是3100点之后,整个市场蕴藏着的风险越来越大乃不争的事实。中小板的“新三股”以超高的市盈率发行,本身已含有泡沫的成分,上市后如果遭遇炒作,无形中将放大个股本身的风险。因此,市场化发行更像是“泡沫化发行”,无论对于沪深两市而言均是如此。

    另一方面,市场化发行也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实施大肆“圈钱”的行为。尽管上市公司在风险提示中均会提醒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是“圈钱”行为,大可不必参与申购。但在“新股不败”神话频频上演的A股市场中,即使是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家润多的发行价格都再提高一元,笔者相信参与申购者同样会趋之若鹜。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所谓的“风险提示”,无异于形同虚设,也没有丝毫的警示意义。

    从曾经的行政审核定价,到询价制后的机构询价,再到淡化“窗口指导”后的市场化发行,体现了市场的进步。而且,市场化发行也必将是大势所趋。但是,从IPO重启后的前三单看,其发行价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市场化”来,反而是上市公司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显然,这与市场化发行的本意相悖。

    事实上,在A股市场还没有脱离“政策市”的背景下,市场化发行注定会变成一窝“夹生饭”。而且,在上市公司绝大部分股份被人为锁定的情形下,新股发行也不可能询出“市场化”的发行价格来。更何况,在机构投资者基本上被赶到网下申购后,为了获得配售新股的资格,而不得不竞相报高价。

    目前的市场化发行获益方除了保荐机构外,上市公司将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桂林三金实际融资额超过欲募集资金的43.66%已经作出了诠释。

    市场化发行演绎成了“市场化圈钱”,决非市场化本身之错。然而,目前的现实格局,才是需要市场与监管层重点关注的地方。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