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发行就是“圈钱”

曹中铭 原创 | 2009-09-15 07:4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日前,中国证券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高价发行就是“圈钱”吗?》的文章,作者从股票发行价格的市场因素以及融资活动的性质等两方面进行分析,对上述命题予以否定,而笔者则以为其观点值得商榷。

    A股市场“圈钱市”的“美名”挥之不去,是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在融资与再融资过程中,常常以“狮子大开口”的方式大肆“圈钱”的必然结果。这不仅表现在新股发行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时的高价上,同样表现其规模以及涉及面上。

    在新股发行问题上,行政干预退至幕后,市场化发行走上前台,体现了市场的进步。尽管如此,上市公司高价发行的“圈钱”本色丝毫没有任何改变。在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之后,新股高价发行之风已呈愈演愈烈之势。无论是IPO首单桂林三金,还是让市场侧目而视的中国建筑、光大证券等均是如此,而高发行市盈率的背后即是高价。

    虽然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也必须看到,这是由于新股发行新政存在的弊端与缺陷所导致的。正是“新股不败”神话的频频上演,“倒逼”出了A股市场“发行不败”的神话,而大资金大机构被发行新政赶至网下之后,为了分食新股的一杯羹,竞相报高价成为其唯一的选择,高价发行自然水到渠成。事实上,“新股不败”折射出A股市场及其投资者的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才是新股能够以高价发行的基础。某种程度上,上市公司能够大肆地高价“圈钱”,正是市场与投资者不成熟付出的代价。因此,表面上中国建筑、光大证券的高价发行是“市场化”的结果,其实却是市场不成熟、机制不完善所结出的恶果。

    融资是证券市场的一大功能,但决非仅限于此,其中成为投资场所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但是,从国内证券市场诞生至今,“重筹资轻回报”的本质一直未变。一方面体现在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上,与此同时也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上。

    像中国建筑等的高市盈率高价发行,满足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需要,却无法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试想,一家市盈率大大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还未挂牌就已经“泡沫”缠身,已经没有任何的“剩余价值”了,市场又如何进行“投资”呢?这样的高价发行不是“圈钱”又能是什么?而且,从今年新股IPO开闸之后,除了四川成渝未完成预定的融资额之外,其它的哪一家不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况且,其超出的绝对金额要么数亿,要么数十亿。上市公司的融资更要讲求效率,而这些多募的资金几乎都被上市公司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是否又是资源的浪费与错配?

    退一步讲,如果高价发行不是“圈钱”,为什么成熟市场的发行市盈率往往只有数倍或十数倍,而A股市场却常常以数十倍甚至是近百倍面世?为什么在成熟市场中,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活动一般较少,而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却在行情转好时,对再融资乐此不疲并且趋之若鹜呢?不就是为了借助于行情多“圈钱”吗?如果说“造成发行价格偏高的根源在于目前二级市场的非理性亢奋”,那为什么2007年大牛市行情时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不到30倍,而今年股市仅仅只是反弹,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却高达38倍之多?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圈”字,如此而已。

    市场化发行虽说是大方向,但并非新股发行价格完全推向市场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市场化发行最重要的是相关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笔者以为,新股告别高价发行,上市公司与“圈钱”说“拜拜”,唯有从制度上下功夫。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