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等于外资“提款机”?

曹中铭 原创 | 2010-02-05 08:48 | 收藏 | 投票

    自1月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之后,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实,上交所的国际板在近期亦同样吸引着市场的眼球。

    早在去年,国际板就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央行去年3月13日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就指出,应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在深交所的创业板挂牌之后,上交所的国际板也就走到了台前。而上交所欲推出国际板,不仅有与深交所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上海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于上交所来讲,国际板的推出势在必行。更何况,上交所的国际板,还受到多方的重点支持。如在今年的中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了2010年七项重点工作,其中涉及国际板的“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的制度安排”成为其中之一。

    国际板呼之欲出,尽管如此,市场并非没有争议。诸如A股市场本身融资压力较大,开设国际板将进一步加大市场资金面的压力;目前A股市场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是否有必要推出国际板;外资进入国际板,是否也会来“圈钱”;国际板新股将以何种市盈率发行,是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还是与A股市场接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如果国际板推出,其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才是最受关注的。自证监会去年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以来,在市场化发行的名义下,新股发行价格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合理,反而是越来越高,越来越畸形了。特别是创业板推出后,其动辄50倍、60倍甚至超过百余倍的发行市盈率,早已让市场不堪重负。在新股泡沫化发行的背景下,新股的风险越来越大,并且,此风险正逐渐传导至二级市场上,近期新股频频破发,正是现行新股发行制度所结出的恶果。

    而欲在国际上挂牌的公司,如汇丰控股、渣打银行、路透社、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哪一家都堪称“巨无霸”,融资超过百亿甚至是数百亿的不在少数。这些外资股登陆国际板,无形中将在A股市场引发“抽血”效应。另一方面,如果如目前A股市场新股一样以高价高市盈率发行,A股市场无疑将成为这些外资公司的“提款机”。市场上有人认为,“如果汇丰上市成功,等于掳走二十座南浦大桥”并非是空穴来风。

    笔者以为,对于上交所推出国际板,监管层应该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一些投行机构大肆鼓吹推出国际板,个中其实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在里面。而即使上交所推出国际板,也不表明A股市场已经“国际化”了。

    当前A股本身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问题、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股价操纵与内幕信息泄漏问题、股指常常产生大起大落问题、退市通道不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就匆忙推出国际板,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再说,国内证券市场目前的“板”还少吗?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等何其之多,真的非常需要一个国际板吗?当初中石油回归A股,其对市场的伤害还历历在目,超过7万亿的市值灰飞烟灭,参与者遭遇惨重的亏损。在目前新股普遍高市盈率发行的态势下,外资登陆国际板,除了会圈走大量资金外,并不会为我们的证券市场带来什么。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