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新政并不治本

刘长杰 原创 | 2010-04-20 22:53 | 收藏 | 投票

  地产新政并不治本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一,是地产投资者的冬天。在股价暴跌的日子里,所有的地产投资者——既包括买房的,也包括卖房的——都蒙了。现在,春天远去,该是他们寻找冬衣御寒的时刻。

  4月1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部分商品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受“中央打压高房价政策出台”气氛的影响,地产、金融板块全线崩溃,带动股指一路震荡向下,而在期指的放大效应影响下,沪指最终大跌150点,报收2980.30点,跌幅达4.79%;深成指大跌772.28点,报收11644.58点,跌幅为6.22%。

  尽管地产价格未见显著调整,但可以预见,随着调控气氛的全面覆盖,地产价格不日就将转而向下。

  谁都想到了国家终会出台相关政策,调控楼市,但谁也没想到楼市的欢呼声以这样的方式戛然而止——对炒房的投资者,三套房可停贷;对盖房的地产商,全面停止循环贷;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地区预备取消二手房税收优惠,开征住房保有税以及个人住宅消费税等等的“库存政策”待机出台。然而,这些政策出台,难道真能从此改变楼市只涨不跌的规律吗?

  我们以为,未必。历次地产新政大多对着疯狂上涨的房价使劲,事实上,房价只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表面现象罢了,并非本质。地产新政屡战屡败的“历次”之实,也反过来印证了这一点。

  透过纷乱的地产乱象,我们发现,人们之所以投资房地产,首先是房地产多年来给人“投资不会亏损”的印象。那么,造成这种印象的根源是什么,有无国家、地方的利益在其中,有无央企的利益在其中,有无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诉求在其中?该由谁来为疯狂的房价和突然消逝的财富负责?

  其次,这些年来,民营企业的投资与发展遭遇政策壁垒屡见不鲜,民间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门槛又颇高,在上述双重因素的共同挤压下,民间资本最终投身于简单易行的股市和楼市,顺理成章。更何况房地产兼具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功能,在消费不足和投资领域促狭的双重压力下,房地产成为吸引消费与投资两方面资金最好的泄洪口,事所必然。

  今日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癫狂的日本楼市颇多相似。从1984年到1989年,日本房价就涨了七八倍。那时,日本几乎没有人相信房价会跌,他们给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日本面积小、人口多,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国公司到日本做生意,因此房价肯定会涨……这种心态跟当下中国民众的如出一辙。但日本楼市后来的狂跌表明,这些当时看似不容置疑的理由,都只是泡沫一时散发的绚丽。

  有鉴于此,近日,欧美学者透过媒体惊呼中国是“下一个日本”。其实,“健忘”的欧美学者还忘记了次贷危机之前的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家。

  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中,还没有一种模式的成功是靠房地产撬动的。相反,在房价渐趋癫狂之时,往往是某种经济增长模式失败之际。房价的不断高涨,往往意味着过去一个阶段依赖的产业高峰期已过,企业创新能力已处于低谷。比如美国1929年之前经历了数十年的创新高峰期,后期楼市大涨,到1929年股市崩溃,1932年楼市崩溃。再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渐枯竭,此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资产泡沫疯涨,后来日本经济崩溃,直至停滞的二十年。又如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崩溃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疯狂,最后引发席卷世界的次贷危机,直至现在远未结束。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认为,除了整治高房价,政府还必须注意到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在逐步调整现有经济结构的同时,尽快找到引领中国经济整体向上的创新动力。

  ***注:此为20100420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47841有改动。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