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子的声音可要听仔细

刘长杰 原创 | 2010-09-20 00:01 | 收藏 | 投票

  关于房子的声音可要听仔细

  本报主笔 刘长杰

  楼市的声音,嘈杂度堪比菜市场,每个人嘴上都是道理。然而,我敢说,没有一个声音靠得住。

  在房价一路上涨的日子里,预测何时何地何房涨到何价,成了一道景观。有人此间曾经设赌,比如2008年7月深圳房价赌局揭晓,预测房价同比下跌的牛刀完胜持相反观点的徐滇庆。时至今日,相信两位参赌人也是五味杂陈:深圳新房均价现已涨至2万元上下,回首当时13421元/平方米的房价,当时的胜者,虽胜犹败;当时的败者,虽败犹荣。

  在政策频繁变动的日子里,预测楼市将往何处去的声音,又构成了楼市菜市场的贩卖声。今年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以来,政策从金融危机之后的暗地支持纵容到此时的严厉警告打压,让地产预测界的死空头们,又活跃起来。这其中就包括鼓吹“去住房的赚钱功能”理论的易宪容,还有赢了上一轮赌局的牛刀。

  牛刀这一轮的空头炮火,火力十足。他先是在7月份抛出“楼市结构性泡沫就要破灭,房价暴跌将开始”的言论,继而又于9月初预言本轮楼市“泡沫破灭时北京房价要下降50%”。然而与上次不同,2010年的7月,没有成为牛刀先生的胜利月。这一次牛刀先生的话音还没落(很多“牛粉”还在疯狂转载他的言论),房价就已开始走高。

  进入9月这个传统的“金九银十”季,北京的房价“要下降50%”遥遥无期,上海、郑州、西安、福州等地的房价则创出历史新高。这种波谲云诡的房价走势,让鼓吹楼市泡沫即将破裂的死空头们,格外郁闷。牛刀先生先是抛出“9月房价上涨是因为8月货币的滥发”论,来为自己的“三个月房价暴跌”的言论辩解;后来又赶紧找出“富人转移资产是在避开泡沫破灭”论,来为自己的理论打补丁。

  上述事实表明,即便是“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其正确预测楼市走势的概率,也和一只瞎猫碰着死耗子的概率差不多。如果一个购房者总是遵从这些预言家的预测去买房,那么从5年前到现在,恐怕没有一个恰当的时机让他安心出手。

  而一个颇具讽刺的事实却是,就在去年,牛刀被曝2008年在深圳抄底买楼,之后是大赚一笔;今年,又有内地地产业“一号空军”之称的某地产专家,被曝在上海徐汇滨江楼盘购买了一套千万级豪宅。这意味着,对于这些知名地产“空军”领头人物的言论,我们的购房者应该有选择性地倾听,以避免受他们某些言论影响,错过了买房置业的好机会。

  这几天,舆论又在热炒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关住房问题的讲话。我想这基于两点:一是总理把住房问题归结为“民生”范畴,引起很多人共鸣;二是总理提出“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然而,大家且慢高兴太早。我们认为:稳定房价,并非下调房价;住房保障,基本与中产阶层无关。再联系到李克强同志近日“两次讲到了保障性住房,避谈经济适用住房”的事实,更能佐证我们的判断。

  更何况,温总理在讲话中首先提到:“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

  按着任志强的计算,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从2007年才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7%的住房用于市场租赁,而其他发达国家约有30%或30%多的租赁性住房。我们知道,包括租赁房、廉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既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居住权,又是调整“首次购房年龄”过早出现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此时力推保障性住房政策,与其说是着力保障民生,不如说是保障民生和稳定房价双重作用的叠加运用。

  我们大多数人的住房,仍需从市场上购得。希望房价下降,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却违背经济规律。尽管会有所波动,但长期看,随着国民个人年收入的不断增长,房价基本上也随之上涨,是一种历史必然。无论是美国、欧洲的经济史,还是中国香港的经济史,都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不相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偏听偏信,恐有误了自己美好生活之虞。

  ***注:此为发表于20100916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0916/index.htm略有改动。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