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岂能只重规模?

曹中铭 原创 | 2011-12-30 08:5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12月13日,公募基金数量突破900只大关,达到902只。而在11月底时,基金数量还只有887只,这意味着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新发基金15只。

  去年底时,基金数量704只。今年6月21日,随着易方达安心回报和建信新兴市场优选两只基金的成立,第800只与第801只基金诞生。其实,基金数量出现“两级跳”的状况并非只出现在今年,去年同样出现过类似现象。在《关于进一步优化基金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出台之后,新基金的审批与发行明显加快,这也是近两年新基金不断面世的原因之一。而且,可以想象的是,今后更多新基金将鱼贯而出。

  新基金不断发行,对于二级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毕竟,更多资金的加盟,有利于缓解二级市场资金面上的压力,也有利于提升基金的市场话语权。2007年大牛市行情时,基金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曾超过20%。随着限售股的纷纷解禁,流通股的巨量增加,基金在市场中的影响日益弱化。而到目前,由于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下滑至10%以下,影响市场的能力亦是“江河日下”。

  新基金不断发行,显然与各基金公司抢占市场份额密切相关。发行更多的基金,基金公司的规模无形中会慢慢膨胀,在基金行业中也会处于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更重要的是,基金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其可以获取更多的管理费收益。事实上,这是各基金公司推出更多基金产品最大的动力。

  基金数量虽然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的家数也增加了,但基金管理的份额却呈现出萎缩的态势。如2007年底,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到了2.234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近3万亿元。而到了2010年底,基金公司增加到63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为2.29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2.44万亿元。在长达3年多时间里,基金行业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总份额,基本都没有增长。

  基金规模与份额产生双降的原因,显然与基金没有制造出“财富效应”有关。自2007年大牛市以来,基金总体上呈现出亏损的态势。2007年虽为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导致基金将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化为乌有。今年以来,基金亏损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仅仅在第三季度的亏损,就超过了上半年的总和。这样的业绩,毫无疑问无法令持有人满意。

  更严重的是,基金还频频成为“踩雷”高手。无论是双汇发展、华兰生物,还是紫鑫药业、重庆啤酒,都闪现着基金充当“炮灰”的身影。这些股市“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不仅使基金的净值大幅缩水,对于持有人的利益更造成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基金炒作“概念”的赌博式投资,其负面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从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看,市场需要更多的基金,但更需要能为持有人带来回报的基金。基金公司只重视规模而不重视回报的陋习,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