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复利” 细辨“定投”陷阱

赵志敏 原创 | 2011-03-23 12:2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规划】理性看待“复利”  细辨“定投”陷阱

【案例】小孟是个“80后”女孩子,参加工作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平时她每个月税后收入4000元左右,年终再多发两个月的薪水。和许多女孩子一样,小孟追求时尚、喜欢打扮,她的那些薪水基本都用在了买衣服和打扮上,单身的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省却了很多日常生活开销。小孟看着父母逐渐年老,心想不能总是依靠父母,自己也得学会投资理财。

对于如何理财,小孟觉得一筹莫展,于是她咨询了一些身边的朋友。有些朋友建议她做“基金定投”,只要坚持长期投资就可以享受“复利”带来的丰厚收益。小孟很是心动,于是从去年开始尝试做基金定投,每个月定投500元,但是一年下来,小孟算了算投资收益,只是刚刚没有亏损而已,甚至还不如存在银行做定期。小孟有些犹疑,不知道到底是定投基金的问题、还是自己投资时间太短的问题?小孟究竟是否该继续定投下去呢?

理性看待“复利”  细辨“定投”陷阱

“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如果说5年以前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复利”是什么,那么今天这两个字早已深得人心,甚至还带有一丝神话色彩。但是如同低估“复利”是犯了投资大忌一样,对“复利”的盲目奉若神明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现今绝大多数理财规划方案都是基于“复利”的假设基础,设定一个终值目标金额,然后根据时间年限倒推得出每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需要达到多少,然后基于此再给出投资理财建议,而往往这些建议就是“基金定投”,似乎“基金定投”和“实现复利”之间被划上了等号。但实际上,如果当真这么进行操作,很可能遭遇步步“陷阱”。

案例中的小孟刚刚开始做了一年基金定投,业绩不佳有可能是诸多客观原因。如果小孟仍旧简单采取定时定额定基金的简单定投方式的话,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这些客观不利因素有可能会被时间所抹平或是削弱,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经年之后发现投资收益完全达不到预期设想,悔之晚矣。试问一句: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年、十年可以重来呢?因此,小孟需要了解基金定投中的种种陷阱,小心绕过以免踩雷。

“复利”中的陷阱

通俗而言,“复利”就是连本带利的利滚利,也就是说如果每年都能保持一定水平的收益率,那么若干年后就能获得非常可观的财富增长。“复利”的本质在于告诉我们,时间是一种财富。

在小孟的案例中,我们来看两种假设,它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对于复利的重要性。假设一:小孟每个月定投的金额比现在多一倍,达到1000元,坚持10年,假设每年年收益5%,那么10年以后小孟连本带息可获得155929.29元,如果不考虑复利因素则仅有150250.00元,两者的差额5679.29元就是复利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假设二:小孟每个月仍然保持定投500元,但是坚持的时间比前面多一倍,达到20年,每年的年化收益率仍然是5%,那么20年后小孟连本带息可获得206373.15元。在两种假设中,小孟总投入的本金都是12万元,最大的差异是投资期限不同,前一个假设投资了10年而后一个假设投资了20年,最后的结果是后者远远胜出,收益整整多出50443.86元。这就是乘着时间翅膀的“复利”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

然而复利中也藏有“陷阱”,上述两个假设看上去都很好,但实际上基于的前提是每年都有5%的正收益,这样雪球才能越滚越大。但实际上,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每年都能保证获得稳定的正收益是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即便是存银行、买国债这种看似正收益的无风险投资,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也有可能是负收益,更不用说投资基金、股票等风险资产了。所以,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投资收益的归零,甚至是投资本金的损失,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复利的威力就荡然无存了。

我们可以再来看两种假设,它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复利的“陷阱”。假设一:小孟每个月定投500元,一共投资10年,每年稳定地获取10%的收益,那么10年之后小孟连本带利一共可获得103276.01元。假设二:小孟还是每个月定投500元,同样投资10年,小孟在前9年每年获取15%的收益,但是在最后一年由于投资失误损失了30%,那么10年之后小孟连本带利一共获得了80096.74元。我们看到,尽管后一个假设中小孟前9年每年都比前一个假设中多获取5%的收益,但最后一年的投资损失却使得她最终收益落后前面23179.27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投资损失对于复利的影响是巨大的,稍不谨慎就有可能“辛辛苦苦数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仅有足够长的时间对于“复利”来说,是不足以产生奇迹的,还必须要有长期持续的投资和管理。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1977年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当时可以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钱,随后一忘就是33年,33年后,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利息,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显然购买力已经完全不能和当年相比。33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投资然后不闻不问不管,那么即便“复利”有多么强大,几十年后就算神仙也无力回天。因此,这是“复利”的第二个陷阱。细水流长才有可能把水池做大做活,如果只是拧开笼头放点水、然后任其自生自灭,最终的可能就是变成一潭死水。

对于小孟来说,养成每个月定时定额投资的习惯是值得肯定的。理财必须强制投资,这是积累人生财富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做最初的财富积累时,还是应该侧重于保障财富的安全性,回归到简单的银行定期存款也未必不是一种好方法,待稍有积蓄之后再作基金、股票等风险投资。尽管复利有陷阱,但只要把控风险、注意节奏,还是可以绕过这些陷阱的。

“定投”的择基和长期投资陷阱

当我们理解了“复利”不总是看上去那么美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辨识“基金定投”陷阱的基础。概括而言,“基金定投”的陷阱大致包括基金选择陷阱、长期投资陷阱、降低波动率陷阱、净值变动陷阱等几种。

首先就是基金选择的陷阱。“基金定投”讲究三定,即定时定额定基金,在定投之前最先遇到的就是择基问题,通常此时投资者会陷入种种基金营销陷阱。很多基金在宣传营销时都会拿出某段时间的收益率、分红史或是晨星排名说事,但是一时的业绩并不能成为甄选基金的标准,最差的基金也有可能是曾经的晨星周冠军。事实上,排名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评价基金业绩确实应该参考评级机构的排名进行同类横向比较,一直徘徊在后几名的一定不是好基金,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好基金却不一定一直排在前几名。关键的是,要正确认识基金排名与基金风格之间的关系。当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强的时候,经常发生绩优基金“风水轮流转”的现象。在牛市中,业绩突出、排名靠前的一般都是高仓位的进取型基金,而一旦市场由牛转熊发生转变,这类基金往往最不抗跌,呈明显的W型走势。在低迷市场中业绩亮眼的通常是仓位控制较低、风格较为保守的基金,它们的收益率曲线就相对平滑一些,跌也跌不太深、涨也涨不太高。既然鲜有“常胜将军”,定投投资者就应该选择波动率较小、抗跌性较强的基金。而波动率高的基金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更适合对市场有一定经验的趋势投资者,只要踏准市场涨跌节奏,就能获得超越基金平均表现的投资回报。

定投对于基金公司稳定并扩大基金规模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有些基金公司会开展一些促销活动,以申购手续费折扣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定投旗下基金,手续费优惠固然是好事,但过多看重这些蝇头小利就有可能选择不适当的基金、陷入定投营销的陷阱。

其次就是长期投资的陷阱。每逢通胀压力较高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会急切地寻找什么投资可以跑赢CPI,但实际上一个季度、半年甚至一年内是否能跑赢CPI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5年、10年甚至20年的跨度去跑赢CPI、获取财富增长,这也是长期投资的价值所在。很多投资者都会被各类机构灌输“基金需要长期投资”、“定投是最佳的长期投资”之类的理念,但是实际上他们混淆了两个概念,即“长期投资”和“长期持有”。长期投资意味着买入基金以后要不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低吸高抛,在市场预期走入下降通道时应积极赎回、降低配置比率,预期回暖时应适度追加申购、提升配置比率,而不是一动不动地长期持有死捂到底。反观定投,实际上只是一个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操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动态管理的过程,尽管说购买基金本身就是对专家理财的信赖、将资产交由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去打理,但实际上以目前国内公募基金业态的成熟度而言,投资者在基金投资方面还远未达到做“甩手掌柜的”的程度,即便是基金定投也要加强主动管理。

“定投”的波动率和净值陷阱

第三就是降低波动率的陷阱。市场一直是动态变化着的,每天都有太多的因素左右着市场的走势。除了定基金之外,基金定投的关键还在于定时和定额,很多机构都告诉投资者定投的妙处就在于可以抹平市场波动。当市场低迷的时候,很多人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之心不敢投资,当市场高涨的时候,很多人又抑制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不收手投资,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不用去考虑入市或离市的时间点。长年平均下来,定投虽不可能总在最低的成本点入市,但也不至于在最高的成本点入市,这样就可以长期跑赢市场。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实际情况或许不如那么理想。我们说,市场的走势无外乎上涨、下跌和振荡三种:对于一个单边上涨的牛市,基金定投无疑是逐步抬高了入市成本;对于一个单边下跌的熊市,基金定投只是不断扩大了投资损失;对于一个振荡市场而言,定投的周期和市场振荡节奏紧密相关,极端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发生总在高点入市的情况。因此,定投可以多大程度降低波动率并不重要,关键是定投是否能为投资者有效降低投资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收益。同时,投资者也需要克服定投只买不卖的交易弱点,当市场高涨充盈泡沫的时候应该主动止盈停止定投,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涨入市。

第四是定投的净值变动陷阱。有些基金具备“智能定投”的功能,亦即“定期不定额”,当跟踪指数上涨时减少定投金额,反之则增加定投金额,藉此降低定投的平均入市成本。众所周知,开放式基金是金额申购、份额赎回的“未知价交易”,也就是说在购买的当时投资者并不知道基金的净值是多少,要等到日终收盘之后才能准确了解。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根据当时大盘的走势情况来作方向性的判断,当大盘上涨的时候,当天的基金净值多数会上涨,反之则下跌。实际上,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大盘指数和基金的净值波动很多时候会出现偏离,赚了指数亏了基金、或是亏了指数赚了基金,其原因在于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以及基金的风格选择。比如说当市场启动二八行情转换、权重拉升中小板受挫之时,指数大涨但一些重仓中小板的基金反而会净值缩水。另外,基金仓位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基金净值能否跑赢大盘指数。因此,“定期不定额”的“智能定投”还是需要辅以人工决策和判断,否则反而会使投资偏离市场、南辕北辙。

另一种净值变动陷阱更为常见,主要来自于基金持仓的停牌股票。通常来说,基金净值计算都以当天所有持仓股票的收盘价作为依据,其中停牌股票的股价为停牌前一天的收盘价,而股票停牌一定是有原因的,对于复牌之后股价的影响会非常大,如果基金正好重仓该股的话,这种影响也会同样波及到基金净值。比如说双汇因为瘦肉精事件导致停牌多日,而这种负面效应很可能会导致股票复牌之后连续若干个跌停,当股票跌停之时成交量也会大幅萎缩,重仓基金即便想抛也抛不掉,因此会拖累净值一起下跌,但是在股票复牌之前对基金净值不会有任何影响。如果定投此类基金,就像是踩进随时会爆发的雷区一样,因此投资者还是要时常关注所投基金的持仓股票情况,如果有此类情况,非但应该立即停止定投、而且还应尽快赎回已有基金以免扩大损失。

 

“基金定投”一直被称为最佳的“懒人投资”方式,但是“懒”不等于不讲策略,“懒”也不等于撒手不管。“懒”其实是一种从容的驾驭和掌控,能够容忍一定的波动而不焦躁,能够果断地止盈而不贪恋,谨慎前行,绕过陷阱,收放自如。

 

本文供稿于东方早报《理财一周》规划专栏(2011年3月25日)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香港金融工程师协会注册会员,CFP上海地区会员组织名誉理事,全国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特约专栏作者和嘉宾。14年丰富的个人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精通财富管理、银行卡等个人金融领域,长期负责理财业务的建设…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志敏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