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应提升盈利能力

曹中铭 原创 | 2011-04-19 08:0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目前正是基金2010年报披露的高峰期,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21家基金公司的258只基金公布了去年的年报。这258只基金去年共盈利78.54亿元,与2009年的4039亿元相比,缩水幅度高达98%。其中,股票型基金成为亏损大户,好在混合型基金实现的盈利弥补了股票型基金的亏损,才导致这258只基金整体呈现正收益。

  毫无疑问,自证券投资基金诞生以来,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A股市场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即使是在全流通背景下亦是如此。但13年来的事实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盈利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大牛市行情时,基金能为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熊市期间,基金也会亏得一塌糊涂,这就是证券投资基金留给市场最为深刻的印象。借助于2007年的大牛市,其时的345只基金合计盈利1.17万亿元,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又导致基金亏损1.5万亿元,也将基金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吞噬。与券商一样,基金其实也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基金扮演的都是代人理财的角色,而按照其掌管的规模提取管理费。这样的事实,其实早就决定了基金公司更加注重规模的发展,至于持有人的利益则在其次。按照规模提取管理费的模式,其弊端却日益凸显。如某些基金不按契约实施分红,新股询价时随意报高价。而只要规模上去了,管理费旱涝保收,持有人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任何的保证。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无疑也制约着基金业的发展。没有成熟的激励机制,净值与排名上的压力,是造成明星基金经理频频出走的最主要原因,反过来又影响到持有人的利益。

  对于258只基金去年盈利不足80亿元,市场无须大惊小怪。当基金纷纷成为私募的培训基地,成为“菜鸟”基金经理的“练兵场”时,要求基金交出一份令持有人满意的答卷,多少也有点勉为其难。

  但这并不能变成基金盈利差强人意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其盈利能力差的“挡箭牌”。既然是代人理财,就要为持有人理好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基金去年能够实现盈利,而有的却不能呢?为什么有的基金净值增长较快,而有的却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呢?说到底,还是各只基金的盈利能力问题。

  事实上,基金的盈利能力早已引起市场的质疑,只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模式,也成为千夫所指,而市场要求改革现行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不仅影响着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基金要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其回报持有人的能力,改革管理费提取模式,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当管理费与回报持有人相挂钩时,哪家基金公司会漠视盈利能力的提升?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