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募资“睡大觉”并非最坏结局

皮海洲 原创 | 2011-04-08 05:54 | 收藏 | 投票

       

    新股“三高”发行带给发行人以巨额的募集资金(其中包括巨额超募资金),这一现象尤为令人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巨额募资流向上市公司后,并没有投向募资项目,或相关的投资项目,而是在上市公司的银行帐户上“睡大觉”。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这种巨额募资“睡大觉”的现象也得以频频曝光。

    如中小板公司海普瑞因为其发行价格堪称“A股市场最贵”而倍受市场关注。随着该公司2010年年报的披露,其巨额募资“睡大觉”现象更加令人注目。去年4月份海普瑞以148元的“天价”发行4010万股新股,募资59.3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资57.17亿元),超募近51亿元。那么这57亿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呢?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10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该公司去年投入募投项目的资金仅为572.14万元,投资进度占招股说明书所披露募投项目所需资金8.65亿元的0.66%,占募资净额的千分之一。另外,海普瑞还动用超募资金8.8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8000万元偿还银行借款。剩下的47.74亿元中,22.74亿元作为活期存款、25亿元作为定期存款存放于银行。巨额募资不仅变成了银行存款甚至变成了定期存款,这无疑是对该公司高价发行的巨大讽刺。

    上市公司巨额募资躺在银行里“睡大觉”,投资者乃至市场人士甚至监管部门都可以对此予以批评指责。指责该公司募资使用效益低下,指责该公司的“圈钱”行为等。不过,仅就募资的使用而言,本人以为,巨额募资“睡大觉”,这并非是最坏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发行人在新股发行过程中高价“圈钱”的做法,当然应该要予以抨击。但就巨额募资“睡大觉”而言,这至少表明上市公司没有“乱花钱”。最近几年,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而这些公司都是中小企业,在上市之前根本就没有运作过几亿甚至是几十亿资金的经历,公司根本就不具备运作这种巨额资金的能力。通过发股上市,这些公司一下子就募资到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巨额资金,这些公司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来运用这些资金,因此,把它们放在银行里存起来,这至少是对募资负责任的态度。相反,如果这些公司在没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拿着这些资金盲目投资,或拿去买楼、买地、买车,这才是对募资不负责任的态度,它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后患。也正因如此,上市公司在没有合适投资项目的情况下,或者在没有能力运作巨额募资的情况下,把资金存在银行里“睡大觉”,这是保证资金安全的一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否则,恐怕就连资金的安全都没有保证了。

    所以,在巨额募资管理这个问题上,尽管加强对募资使用的监管很有必要,但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背本趋末。要加强对募集资金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防止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时圈钱的做法,防止上市公司大量超募的产生,这才是根本所在。至于超募已成事实,再来指责上市公司巨额募资躺在银行“睡大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马后炮”。

个人简介
资深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21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2001年通过证监会证券投资分析专业资格考试。已在全国主要证券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论、股票炒作心得体会为…
每日关注 更多
皮海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