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现状与发展

凌秀丽 原创 | 2011-06-16 17:34 | 收藏 | 投票
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
机构投资者是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筹资金在金融市场对债权性工具或股权性工具进行投资的专业化机构,包括保险基金、证券投资基金、QFII、社保基金、企业年金、QDII、信托基金、捐赠基金及进行投资交易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国务院于1997年11月颁布《证券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后,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得到快速发展,尤以证券投资基金为龙头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最为迅速。1999年下半年,管理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措施,如允许三类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入市、允许保险资金入市等;2002年上半年,管理层又明确提出:要“超常规、创造性”地发展机构投资者。在管理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格局。
 

1 我国机构投资者最新发展概况
机构投资者
发展情况
保险公司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合计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20%。截至2011年3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5.02万亿元,投资债券2.34万亿元,投资股票4096.8亿元,投资基金2826.5亿元
证券投资基金
截至2011年4月底,我国64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着763只基金,总份额24824.47亿份,总资产净值25180.74亿元
QFII
截至2010年底,共批准QFII机构109家,累计获批外或投资额度197.7亿美元
QDII
QDII制度于2007年7月启动。截至目前,共有98家公司获得QDII资格,累计获批额度达到683.88亿美元
证券公司
截至2010年末,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持有A股市值379亿元
社保基金
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8566.9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4977.56亿元,占比58.10%;委托投资资产3589.34亿元,占比41.90%。2010年,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21.22亿元,其中,已实现收益额426.41亿元(已实现收益率6.56%),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105.19亿元。投资收益率4.23%。
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2772.60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17%
企业年金
近三年,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增长速度加快。2008年底,全国进入实际投资运作的年金974亿元;2009年1591亿元;2010年2020亿元
信托公司
我国共有64家信托公司,2010年持有A股市值456亿元

资料来源:Wind、中国证监会网站、个人整理
 
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上市公司总数 2063家,总市值 26.54万亿元,其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证券数达到2005只,持股市值12.36万亿元,占总市值的47%。各机构持股情况如表所示。
 

2 2010年我国机构持股情况
机构类型
持有证券数量
持股市值(亿元)
占比
全部
2005
123642.8
100%
一般法人
1745
96644.17
78.16%
基金
1653
17688.83
14.31%
保险公司
496
5455.22
4.41%
非金融类上市公司
151
1281.96
1.04%
QFII
222
651.7882
0.53%
信托公司
222
456.4254
0.37%
社保基金
277
427.3246
0.35%
券商
304
379.3376
0.31%
券商集合理财
683
372.6882
0.30%
银行
24
163.7911
0.13%
财务公司
37
99.7918
0.08%
企业年金
40
20.46591
0.02%
基金管理公司
3
1.031178
0.00%

数据来源:Wind、个人整理
 
在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机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投资群体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对多数,且高度分散,与现时国际上机构投资群体占主要地位的趋势相反。
 
表3 2005-2009年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构成比例
年度
封闭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
ETF基金
QDII基金
总计
机构
个人
机构
个人
机构
个人
机构
个人
机构
个人
2005
51.73
48.27
43.92
56.08
71.76
28.24
-
-
45.77
54.23
2006
60.55
39.45
19.35
80.65
69.95
30.05
-
-
28.06
71.94
2007
60.86
39.14
9.00
91.00
45.68
54.32
1.64
98.36
12.93
87.07
2008
42.57
57.43
19.19
80.81
40.17
59.83
1.41
98.59
19.83
80.17
2009
55.03
44.97
18.79
81.21
58.07
41.93
1.38
98.62
20.95
79.05
数据来源:国研网
 
二是机构投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治理的程度有待提高。以股票市场为例,我国机构投资者大都采用组合投资获得收益,其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溢价,很少参与公司治理,不利于绩优公司的长期发展。
三是相比发达市场,我国机构投资者投资技能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证券市场相比美国证券市场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市场的成熟度、经验与教训的积累,还是投资者所受教育与自我保护的程度均相差甚远。投资知识与理论不成系统,投资技能较为缺乏,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弱。加之我国市场制度建设和与之配套的法制建设尚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市场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对弱势的中小投资者群体极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发达市场的保险机构投资者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比重趋于下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的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保险公司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保险公司(主要是寿险公司)提供给资本市场的资金不但数量大,而且稳定性好,注重安全性,这与其业务的特点密不可分。寿险业务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长期性。在寿险中,除稍短一些的定期死亡和生存保险以外,大量的终身保险和年金保险等业务,一般都在十几年、几十年以上。二是稳定性。人寿保险一般不可能出现大量被保险人同时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其业务的经营具有稳定性。三是给付的可预见性。寿险业务的纯费率是根据死亡率、预期利率和费用率计算出来的。只要这三个依据较为准确,纯保费的计算就有相当的准确性,保险人对保险金的支付也就有相当准确性。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保险资金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从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结构来看,保险公司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债券持有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持有人。
(二)保险资金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比较注重短期投资收益的散户和部分机构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作为机构入市,侧重于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有助于改变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比重迅速增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对上市公司行为规范也将产生有力的市场制衡,极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它们凭借控制权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并监督、制约经理阶层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
同时,保险公司追求稳定,精于计算,在收益率细微差别的分辨、相关事件的预测和概率计算、建立最优投资组合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而这类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资本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及其操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证券市场理性的投资理念,也有助于抑制由于过度投机而造成的不正常价格波动,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提高市场效率、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
保险资金运用强调收益稳定和安全,必然对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需求表现强烈。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追求收益稳定的机构对避险工具的大量需求是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动力。金融创新和衍生交易的活跃,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
三、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特征
在我国,保险机构主要包括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险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来,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的投资形式、比例、规模和领域出现显著变化,已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一)投资形式专业化
2003年以前,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运作形式和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突破。随着可运用资金规模的扩大及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对证券市场的推动作用也逐渐受到保险业与证券市场的重视。2003年7月16日,中国人保率先发起并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保险资金运作形式进入了新的阶段。保险资金运用出现了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投资部门、设立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三种模式。
国际保险资产管理经验表明: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而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弥补了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的不足,在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层风险监控体系,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比较有效地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近年来,随着金融活动的专业化和复杂化,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资金和第三方资金已成为国际保险业一大发展趋势。在列世界500强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管理。
随着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不断涌现,保险机构专业化运用保险资金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共有“9+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地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已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载体。
 

4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目前的“9+1”格局
公司名称
注册地
成立时间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3年7月16日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2003年11月23日
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5年1月18日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2005年2月18日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5年5月26日
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2006年1月24日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2006年5月16日
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
2006年5月18日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6年8月7日
友邦资产管理中心
上海
2006年1月

资料来源:个人整理
 
(二)投资比例明显上升
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保险业已尝试将资金投资到有价证券等领域,但由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该阶段对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1994年起,大型保险公司先后设立独立账户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并接受第三方资金管理的委托,但保险机构运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金额仍有限。资料显示,1999年1月底,全国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金额约为120亿元,占银行存款的18%。1999后,股票和基金投资占其总投资额的比例大幅提高,2004年后尤为明显。2004年该规模为7%,2011年3月末达到13.8%,在2007年的牛市中曾逼近30%(2007年末,这一比例为27.12%);债券基本维持在45%—60%之间,2011年3月末为46.65%;银行存款比例大幅下降,2004年为47%,到2011年3月末减少为32.41%(牛市中这一比例更小,2007年末为24.39%)。
  
(三)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增加,可运用资金规模也相应增大。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规模在2005年只有6781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753亿元,目前为23400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投资股票和基金规模在2004年仅为810亿元,2005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99亿元,2007年达到7247亿元,目前为6923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保险机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规模是逐步提高且将维持较高水平的。1929年美国保险机构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金额仅为3亿美元,1948年也只有12亿美元。但1951年以来,美国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的占比基本维持在10%左右,最高年份高达18.9%。可见,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必将经历一定的发展历史。目前中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占比仅为2%,无疑具有较高的大幅度提高资金规模的潜力。
(四)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大体经历了“放松监管”→“严格监管”→“科学监管”三个阶段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业监管过于宽松。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几乎不受限制,保险资金大量涉足信贷、房地产、期货和实业。由于管理不善、风控薄弱,这种局面给保险业带来了沉重的损失。
90年代中期以后,保险资金由原来的“四面出击”向国债和存款集中性收缩。这种模式使得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大幅度降低,但却剥夺了保险公司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和捕捉高收益投资机会的权利,严重制约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和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提升。
从9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2004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以渐进的方式重新放宽。监管部门根据各领域风险度的高低,采取了有选择性“开闸”和逐步放宽比例上限的稳健策略。主要表现在: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市;2004年10月出台《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直接从事股票、可转换公司债等股票市场产品交易,并于2007年7月将直接投资股市的比例由原来的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5%提高到10%(目前,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20%)。2010年9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可以进行不动产投资和未上市股权投资。
 
5 1998年以来保险投资渠道不断拓宽
时间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1999以前
银行存款、政府债权、金融债券
1999.10
证券投资基金
2004.10
股票、可转换债公司债券
2006.3
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2006.9
未上市商业银行股权
2007.7
境外货币市场产品、固定收益产品、权益类产品
2010.9
不动产、未上市股权
资料来源:保监会、个人整理
 
四、保险机构投资者的功能发挥
保险机构投资者在提高证券市场质量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研究显示,中国保险机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身的同时,已对经济和证券市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中国保险机构的独特作用
1.保险机构的投资风格与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来稳定中国证券市场的目标吻合。保险理论显示,保险资金的实质是保险机构的长期负债,资金安全性是保险机构投资的首要原则。国际经验也显示,保险机构属于谨慎型的投资者。与银行、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机构处于中间位置,即既重视企业的规模也考虑企业的成长性,认同的是价值投资理念。 

6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分类
投资风格
机构投资者类型
表现
最严格/谨慎,属于LV(long value funds)型
银行、养老金、赠予基金等
青睐于规模较大,历史上没有出现太大风险,每年均能获得红利回报的企业
次之,属于LG (large-growth funds)型
保险公司
看重规模较大,重视成长性的企业
再次之,属于SG (small-growth funds)型
证券投资基金、独立投资人
注重小型的、历史较悠久的企业,希望获得较高回报

资料来源:个人整理
 
2.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保险业特征促进保险机构发挥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大数法则的经营性质导致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保险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例如,美国证券市场上前3(7)位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流通市值占该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总体流通市值的50%(75%)。
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9+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占了80%以上。高度集中的行业特征,使保险机构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主要通过几家资产规模大的保险机构得以体现。 

7 2009年底“9+1”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
资产管理公司
管理资产规模(亿元)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3000
中国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6245
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100
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888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843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837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600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300-500
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400
友邦资产管理中心
100-200

数据来源:个人整理
 
(二)功能发挥现状
1.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有显著提高
目前中国保险机构投资者收益结构中,证券投资收益占了较高的比例。2005-2009年间,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投资收益率分别达3.6%、5.8%、12.1%、1.9%和6.4%,而此前的2001-2004年间,投资收益率分别仅为4.3%、3.14%、2.7%和2.9%。可见,除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以来的几年中,保险业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提高保险资金运作效率的作用,也稳定了保险业经营。
  
2.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仍有待加强
2005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逐步放松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的管制。2005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允许比例仅为1%,2006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调到3%,后来进一步提高到5%。2007年,拥有股票投资资格的保险机构,其投资A股股票比例由占上年末总资产的5%升至10%(目前该比例是股票和基金合计不超过20%),保险机构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投资基金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基金资产净值由2005年底的4694亿元发展到2007年底的32756亿元。
但也就在这2005-2009年里,证券市场出现了暴涨暴跌——上证综指在不到2年半(2005年6月-2007年10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500%,继而又在1年左右(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时间里跌去73%,而此后又呈现单边上涨行情,在不到1年(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100%。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股指波动幅度之大,不仅创国内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的动荡之最,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也极为罕见。由此可见,保险机构、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发挥保险机构投资者作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保险机构内部来看,保险机构投资者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团队建设
对大多数保险机构投资者而言,在海外市场、房地产、PE、基础设施等领域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同时,保险机构投资者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投资人员具备相关领域的投资技能,又要求其熟悉了解保险资金特性,精通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而现实中,具备“多面手”能力的投资人才又极为稀少。这就要求保险机构投资者做好外部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的培养。而目前,保险机构投资者在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上受保险企业影响较大,与基金、券商等资产管理机构相比,其薪酬制度处于明显的劣势,在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上尚未与资产管理行业完全接轨,这无疑成为当前中国保险机构的主要挑战之一。
挑战二:管理水平
与发达国家保险机构相比,中国保险机构在投资模式、投资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法国安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意大利忠利保险等国外保险机构对主要资产管理业务分专业模块、资产实现全球化配置、高度重视产品创新等,而国内保险机构业务仍主要集中在权益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及基金投资三大类,合规、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稽核等风控体系基本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充分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而且依赖长期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且要求实现制度创新和组织保证。
挑战三:监管制度
中国保险机构的投资受到中国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双重监管,且均属于严格监管型。例如,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不能投资ST族、12个月内股价涨幅超过100%的、有人为操纵嫌疑的、财报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的、业绩大跌的、正在接受监管部门调查或处罚的等7类股票;持有一只股票不得超过其流通股的30%;不能投资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股票。
投保人对保险资金的监管却严重不足,与上述严格监管形成鲜明对比。通常,中国保险机构投资者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类准备金和投资类产品产生的保费,投保人是这些巨额保险资金的真正债权人,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保险资金进行严格监管。但现实中,不少投保人把保险误作为储蓄手段之一,很少关心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现状和结果。
有效协调这种严格监管和监管不足的现状,不仅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和监管制度的完善,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无疑,这是一项难巨的系统工程。
五、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发展展望
中国保险机构较快速的发展主要出现在近几年,其在证券市场的投资份额及比例已得到市场的高度重视,且成为重要的新兴主体之一。随着可运用资金规模、投资比例的提高及投资形式的进一步完善,保险机构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结构中的占比必将进一步提高,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作用也将更加显现。
(一)保险机构投资对证券市场的参与程度将不断加深
受益于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与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中国保险市场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保险市场之一。2000-2010年间,保费收入与投资资产年均增速达到24.2%、31.2%,分别是同期GDP增速的2.4倍和3.0倍。
  
受益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增加,民众消费结构正逐步向享受型转变,医疗、养老、汽车等方面的需求将继续促进保险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2010年,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7%,远低于7.0%的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6.1%的平均水平。保险密度为164美元,远低于全球595.1美元和亚洲243.1美元的平均值。我国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还非常低,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保监会初步预测,到2015年末,我国保险保费收入有望达到3.5万亿元,资产规模达到12万亿元。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增加将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保险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会不断增加,保险机构投资者将成为资本市场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二)保险机构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保险机构内在利益目标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将趋于一致。在此过程中,保险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保险机构的投资机制也将逐步完善。随着投资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参与被投资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建设,保险机构将取得资金运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进一步协调。
(三)仍将对中国保险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
基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现状,证券市场的完善和保险意识的培养还需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而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AIG等国际保险业巨头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可以预见,监管部门仍将对保险机构投资者继续采取严格的监管。
六、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略
作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力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成为竞争优势明显的机构投资者,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探索建立“产品化”理财模式
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积极探索建设基于产品的委托理财体系,实现“委托受托”向“产品化”理财模式的转变,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产品化”理财模式有利于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打造成综合性、外向型资产管理平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聚,投资理财的需求不断增长,欧美各国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快速介入资产管理业,资产管理成为“大金融板块”中成长性最佳的行业。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只有打造出综合性、外向型资产管理平台,才有可能获得更持久、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另一方面,“产品化”理财有利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持“独立性”,发挥专业优势。在委托受托理财模式下,委托方对受托方的投资活动有着天然的干预“冲动”。如果双方在投资哲学和理念等层面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冲动”就愈加强烈。而在“产品化”理财模式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管理若干投资产品:如权益类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另类投资产品以及流动性管理产品等,可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将保险产品在不同投资产品间进行配置并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体现投资机构的专业特性。
(二)加强投资能力建设
投资能力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其立业之本。只有具备了市场公认的卓越投资业绩才能够为树立行业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可以面向非保险资金进行资产管理,这就完全将资产管理公司推向了与券商、基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全面竞争的境地,投资能力的建设则更加紧迫。对于普通的投资机构而言,不管性质如何,谁能够带来好的收益、低的风险和优质的服务,谁就是好的资产管理者。再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也可以发行理财产品,虽然受众仍然局限于保险公司,但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也将可以参与进来。到那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就同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一道,供投资人甄别筛选,投资能力犹显重要。
在投资能力建设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按照不同客户的资金性质的特点和负债要求,加强精细化管理,形成差异化运作能力;培育专业理财能力,为向社会公众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做好准备;注重对投资新领域、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渠道的前瞻性研究,密切关注市场和产品创新机会,为新业务的各项试点积极做好准备;大力推进境外投资业务的发展,提高资产全球配置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产结构。
(三)拓展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
受制于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限制,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券商和基金的直接竞争并不明显,资金来源仍主要是带有保险意愿的投保人的资金,与居民的储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并没有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从长远发展看,如何与这些同业者开展竞争,如何扩大自身的资产管理业务,如何细分自己的管理领域都需要着重考虑。
首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在业务发展上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保险资产管理这个细分领域当中,分享数以万亿计的保险资产投资规模,吸收更多的中小保险机构资金,提高在业内的市场影响力。
其次,要从专户理财向专户与产品并重转变。从大金融理念和大财富观念出发,高度重视产品创新的核心作用,综合运用基金产品、信托计划等多种手段,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既要开拓同业机构(如其他保险公司)业务,也要开拓其他机构业务(如企业年金管理、专户理财管理),在关注各类法人机构理财市场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公众理财市场潜力。此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理财机构联手,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研发不同市场的连接型产品,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
最后,借鉴国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凭借自身的投资及保险行业双方面优势开展中间业务,实现保险资金运用——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的三步发展目标。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只有加快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多元化突破,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一同竞争,在市场中搏击,才能立好足。
(四)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推动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从负债驱动向资产驱动转变中的作用
负债驱动与资产驱动是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两种模式。负债驱动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要求从负债的角度出发,根据负债特征及其期限、收益、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等要求,制定相应的投资组合。资产驱动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要求从资产的角度出发,根据投资情况调整和控制保险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比如,根据资产期限结构和投资收益情况,对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期限结构提出建议;当投资收益无法达到产品设计要求或投资风险过高时,将缩减或停止该产品的销售。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还处于负债驱动的资产负债管理阶段。一方面,保险产品开发部门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投资相对被动,尚未建立起保险产品设计与定价到投资策略制定的有机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产品特征(如久期、凸性等)方面的信息尚不能全面掌握,而保险产品开发、定价及销售等部门对各类投资工具的特征也缺乏深入了解。因而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我国保险投资所处的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十分有限,使得保险资金运用不得不看股市和债市的“脸色”,一旦资本市场形势恶化,保费高增长则会变成“烫手的山芋”。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采用负债驱动的资产管理模式是存在诸多弊端的。
纵观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竞争大致经历了市场份额竞争→精算实力竞争→投资能力竞争三个阶段。在保险业发展初期,保险公司往往将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市场知名度作为竞争策略;待市场地位确立后,精算实力的较量直接决定了保险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保险公司的差异化优势;保险市场日益成熟之后,业务增量空间十分有限,投资能力最终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承保业务本身的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保险公司对投资收益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如果投资收益不理想,即使承保业务不断扩张,保险公司也很难取得良性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投资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公司乃至保险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应逐步从负债驱动向资产驱动转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主动参与到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划工作中来,做到“先定投资回报,再定负债承诺”,不再把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作为保险资金运用的唯一目标,而是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将投资和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建立新的产品定价机制,使产品设计、销售和投资管理协调运作,互相促进。

 

个人简介
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目前在国内某金融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凌秀丽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