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

徐建国 原创 | 2011-06-08 17:50 | 收藏 | 投票

  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保险业如何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使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已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发展和增长具有不同的内涵,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应从调整业务结构,加快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培育,政府支持为依托,从转变业绩考核机制入手。

  加快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培育。加快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形成正确的保险业发展战略。以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力便宜、投入资金少等基础上的,保险业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此,一些问题也反映于此,如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竞争力等。如果我们在保险业发展的初期靠传统的方式完成了必要的积累,那么,在保险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在,就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培育,及时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

  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争取政府创造环境,提升保险企业活力,引导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提供有效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由政府促使保险企业把社会为其负担的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政府应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着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文化教育、人力资源、基础科学有关数据信息、基本设施建设等需要政府承担起责任;再者,政府应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和优势,应从最大限度地遏制垄断入手。保险业的垄断利润通常是以影响全局的保险业发展效率为代价的,在开放环境里竞争,垄断者的先天不足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应从转变业绩考核机制入手。业绩考核机制的关键在于激励考核机制,它是“催化剂”,也是“双刃剑”,运用得好将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将适得其反。许多企业在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印制了大量量表,费时费力进行评估考核后,却发现考核结果并不能提高公司效益和员工积极性,甚至适得其反。基于“绩效考核”只重考核而忽视改善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绩效管理”;它与“绩效考核”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注重考核结果,更注重在考核过程中就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沟通应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不是由上司压下一个任务而下属被动接受去完成,而是上司与下属共同参与,互相沟通协商而订出,员工完成这样的“自己订”的目标便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在工作的过程中,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间有定期的沟通,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或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共同探讨进一步改善的方法,而不是只等到月底、季度底、年底考核结果出来后才“秋后算账”;而当考核找出改进方向后,还需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通过沟通让被考核者进行改进。绩效考核被公认为是一把难以驾驭的双刃剑。但是在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绩效管理和有效激励却是不得不舞之剑。

  注重保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大量涌现,对促进国内保险业迅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跑马占荒”式的片面追求规模保费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也引发了大量的恶性竞争。为追求业绩,一些虚假及空倒保费、虚假赔案、虚假财务和统计现象的出现,导致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导致保险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悬殊。全国统一的条款和费率又过于导致业务开展不切实际,多灾地区与少灾地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一刀切”,导致欠发达地区业务开展相对困难。保险经营无形中进入了“统得太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死”的恶性循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有必要促使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下决心改变过去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的做法,严格遵循保险业发展规律,彻底扭转保险业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只有遵循地区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到地区差异的变化,适度实行差异化监管手段,才将有利于保险业的全面发展。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兴趣:宏观、金融、国际经济学
每日关注 更多
徐建国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