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the short-term financial products keep hot always?
2011年是名副其实的“银行理财年”。据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初步估计,2011年前5个月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超过5万亿人民币。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其年化收益率的爆棚,尤其是在月末、季末以及半年这样的关键节点。银率网数据显示,在6月下旬发行26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91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超过5%,5款理财产品甚至超过7%。杭州萧山区的一个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更是发售了一款7天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1%的短期理财产品。
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风行主要是当前日益趋紧的货币政策形势决定的,一方面央行六次提准,三次加息,造成市场流动资金的全面紧张,银监会还将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在存贷比考核的压力下,通过发行短期及超短期理财产品揽存已成为银行的普遍做法。对投资者而言,在央行加息的预期强烈下,短期理财产品具有收益率高、流动性好的优势,其年化利率远远高于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甚至比堪称稳健的货币基金还抢眼。
当然,投资者也应该看到,银行集中发行高收益率的短期理财产品是在货币紧缩的大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自救行为,并不具有多大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银监会也加强了对银行以理财为幌子的吸储行为加强了监控,将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六种行为列为违规。
事实上,随着6月30日年中大考的结束,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不管是规模,还是年收益率都大大缩水。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7月第一周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较6月底时大幅下跌,其中,1月期以内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由6月底的5%下降至上周的4.04%,下降近百个基点。
这是不是意味着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已经无利可图了呢?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应该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由于通胀率高位运行,又存在继续加息可能,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仍然可以在理财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有关部门对其加强监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本身也是银行理财产品走向规范化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也意味着投资者要谨慎投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投资者在购入理财产品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弄清楚该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投资标的,而不要轻信理财经理信口开河的承诺。根据新的规定,银行在划走资金之前,需要跟投资者进行最后确认,投资者是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选择是否购买的。因此,一定要保存好原始凭据。投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还要考虑时间成本问题。在起息日、到期日前后的申购、还本清算期,存入银行的资金是没有利息的,投资者要仔细计算,降低时间成本。此外,为了避免在柜台的长时间等候,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网银,据了解,银行更倾向于通过网银发行理财产品,网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比柜台高。
最后,在加息周期内,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下部分银行最近推出的“加息保护”型理财产品。加息保护产品的利率会随着央行的存款利率而提高,因此也被称为“息涨随涨”产品。这类产品在计算收益时分段计息:加息日(含)之前按原收益率计息,从加息次日起按原收益率加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绝对值计息。对于加息政策,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
总之,银行理财也是一种投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申购,切不可盲动、妄动,造成财富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