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银行保险不仅是渠道问题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2-12-11 08:09 | 收藏 | 投票

  日前,中国农业银行增资收购嘉禾人寿51%股份的事项获得银监会、保监会正式批复,这意味着国内五大国有银行都拥有了自己的保险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阵营进一步壮大,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与此消息相对应,另一则信息则为银行系保险公司增添了新的话题:在前三季度整个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增长率只有7.3%的情况下,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实现了大规模增长,如建信人寿同比增长超过600%,工银安盛同比增长78%,交银康联同比增长26.2%,亮丽的业绩让市场为之侧目。
  两则消息相印证,似乎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发展一片光明,尤其是在当前弱势的市场环境下,这一抹亮光来得尤其不易,就连海外投行的分析师都对此大加赞赏,其报告指出,未来3~5年将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看好之意溢于言表。
  一切看起来似乎不错,然而,细看这些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渠道来源可以发现,来自股东方的渠道支持是保费收入大跃进的核心要素。据公开的信息资料,上半年,建信人寿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85.16%,中荷人寿为65%,光大永明和交银康联银保渠道对保费贡献也均超过八成,且这些渠道主要是股东方的渠道,来自股东的支持才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大跃进的根本。
  可是,保险公司的发展仅仅是靠渠道的吗?诚然,最近20年中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创新的力度,如营销员制度引入中国使保险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机遇,而银行保险渠道的广泛使用,则为寿险业的发展带来了第二次跃进的机会。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后,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能仅仅依靠渠道吗?
  众所周知,保险业的发展是产品设计与开发、渠道创新、投资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综合反映,只有这些要素都得到了发展才能促进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偏重某一要素的发展,这种畸形的发展迟早会遇到问题。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保险业这20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渠道创新的功劳,而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资产管理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起色,这固然有监管限制过严等方面的影响,但是,行业粗放式发展方式是重要诱因。以保费收入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模式,导致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无暇顾及产品设计与开发等保险深层次问题,而是以最能带动保费收入增长的渠道为突破口,通过最大化渠道产出来实现发展,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积极效应。但是,当产品设计等因素迟迟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而与渠道因素的差距过大时,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我国保险业现存的销售误导等问题即是如此。
  因此,渠道问题很重要,但是渠道不是保险业发展的全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资产管理进步等都是保险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保险行业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摒弃那种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着力点牢牢放在提升内在发展质量方面,就具有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但是,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批量出现,实际上是把渠道的重要性进一步放大。作为当今中国金融行业中渠道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的机构,银行的渠道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在银行入股保险公司之前,这种渠道优势需要多家保险公司来竞争,而银行系保险公司出现以后,银行作为股东方对保险公司的渠道支持力度自然是竞争状态下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逆势狂飙的状况。
  在这种超常规发展的背后,我们没有看到更多的、非渠道因素的发展迹象,尤其是我们没有看到银行系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大动作,也没有看到其发展模式有何创新转型之处,我们看到的是股东方在渠道方面近乎无条件的支持,是对保费收入近乎狂热的追求:有当前还处于行业30名开外位置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声称要在3年内实现保费收入进入行业前七的目标,不知道当股东的渠道红利消耗殆尽后,银行系保险公司靠什么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作者王东,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后)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