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情人和仇人

孙存照 原创 | 2012-12-08 10:0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私募靠上市公司的良好业绩和表现赚钱,但也吃过不少上市公司的亏。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或行为让私募欣喜?又有哪些公司让私募头疼?

  2007年之前的大牛市,成就了一批公募和私募神话,如今,雨打风吹,神坛倾斜。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募沉沦,私募大王轮流坐:2009年的私募冠军风头出尽,业绩却随后由神变鬼;2010年的私募头筹,闪光灯还没眨完,便坠入石窟面壁去了。

  优秀的业绩如此不具有可持续性,让人叹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即使曾经有过辉煌的私募,它的投资理念也存在固有的逻辑性问题,导致这种私募只能契合特定的行情背景,环境一变就傻眼了;二是风控能力跟不上日益增长的资金规模,碰到熊市反而更熊;三是虽然私募都以擅长挖掘公司的成长价值为名头,实战中却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而容易掉进公司陷阱里去。

  近几年业绩相对稳定的私募里,传统价值派占主流,它们的特点是集中持仓消费类、医药类的企业。这类企业,一是具有非周期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白马中的白马,投资人可以预见到这类强势企业几年后就消失的概率很低,同时业绩增速并不慢,所以估值的稳定性强,大盘大跌导致他们的股价调整,却恰是买入的时机。

  二是它们都已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宽的“护城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几乎所有投资者都知道这些好公司,所以有“左手摸右手,什么都没有”的感觉,缺乏短时激动人心的故事和爆发力,从而被没有耐心的投资者抛弃,结果,那些坚守其中的私募反而获得最后的胜利。这类公司有贵州茅台、片仔癀等。

  还有一类公司受私募喜欢却又更考验私募判断公司的前瞻能力,就是价值重估型的公司,比如广州药业。

  广药因为收回王老吉自己运作,出现一个极好的价值重估的投资机会。但这类公司的问题是起初信息满天飞,干扰噪声大,而业绩具有不确定性,弹性大,和未来新增业务的运营好坏有极大关系。如同判断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大器,有人就是慧眼识才,有人则熟视无睹。一般私募风险的警惕性高,他们选择公司更倾向于业绩增速确定性强、公司业务稳定性高的品种,但这类价值重估型企业因为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动,业绩需要在未来体现,从历史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上很难推断未来。因此,这类公司最容易让人犹豫,往往犹豫之下,股价飞涨,等信息更充分后,重估价值已经完成,广药从15元跑到30元的过程是今年最生动的案例。

  让私募头疼的公司也不少,最让人痛苦的是那种之前形势一片大好,股价上涨,投资者思想麻痹,正憧憬更强劲增长的时候,公司基本面突然发生变化,股价如瀑布而下。昨天还给投资人解释公司是如何如何好,发展前景乐观,未来股价升值空间很大,今天就噩梦降临,投资人的电话也不敢接了,比如中恒集团。

  中恒集团因为主导产品血栓通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之前产能一直供不应求,加上公司经营策略开始采取积极压货制,导致连续多年业绩高速增长,后又把全国总经销权委托业内以销售见长的步长集团,合作方做下了业绩增长的许诺。种种情况之下,投资者心目中得出了这是一个被低估的超级成长股的判断。

  碰到这种快感正弥漫全身痛苦已不期而至的情况,郁闷之情可想而知。说到底还是投资人对公司的基本面判断的理解力不够,表面上调研得很深入、很细致,其实只是管中窥豹,没抓到影响公司发展的实质性因素,从而导致越调研越有信心,希望变梦想,梦想变泡沫,最终只会走向破碎。

  至于有些私募喜欢赌重组,搞进去之后,在重组预期的推动下井喷不已,业绩扶摇直上,乐哉而癫,停牌后宣布重组取消,股价再连跌停而下,这种算不上什么让私募头疼的公司。这属于境界比较低的私募,是自己投机找事让自己头疼的类型,和是什么公司无关。

孙存照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现任智弈投资公司总监,曾任和讯网副总编辑、新浪财经中心总监和《新京报》经济部副主编,拥有11年的投资实践经历。
每日关注 更多
孙存照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