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红利逆转是未来最大的经济风险

张茉楠 原创 | 2012-02-23 15:3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未来十年,中国要素结构面临重大趋势性转变,随着我国要素红利期满,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要素结构整体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2011年是中国经济新十年的开始,也将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然而,从未来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由政策和人口结构导致的储蓄率变化,以及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出现变化。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下降的通道之中。首先是总体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十年来首次下降。

  其次,随着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再配置的进程趋于尾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将趋于减速。据此判断,第二产业很难再出现大的扩张,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会出现下降,并且更多地转向第三产业。

  再次是中国老龄化程度,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龄率为8.9%,但2050年左右大概为30%,中国老龄化的程度开始在加强。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进入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这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形成的增长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少,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出现趋势性下降。

  除“人口红利”外,“资源红利”衰减后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也不容忽视。多年来,廉价的自然资源价格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但也由此造就了经济增长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不可持续。许多资源具有生产的投入要素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环境质量的下降、能源供给和水资源供给的不稳定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中国面临长期增长约束。

  传统模式增长已到极限并倒逼中国增长动力“换挡”。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

  特别是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汇率升值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中国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要素驱动型”模式已到尽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亟待实现重大转换。

  未来十年,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当然,在整体要素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结构调整也不要过于剧烈,这样可以避免在“要素红利”形势逆转下,比较优势出现真空的状态。因此,现在最好的延续方式就是拉动内需,一边升级产业结构,一边挖掘要素红利的潜在空间。

个人简介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